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智能制造大趋势,战略关键领域


一方面产品开发制造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传统的方法、手段、结构不足以稳定的控制这种复杂性,迫使人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新的需求和新的技术正强力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不管过程是“革命”还是“演进”(本人更倾向于后者),我们都正在经历以智能制造为典型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智能制造

首先,智能制造可以归纳为三种范式:数字化制造、“互联网+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资料来源:中国工程院)

对于中国这个制造大国来说,全球制造也三分天下有其一,转型智能制造既有外在压力,也有内在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刘易斯拐点,人口出生率长期低迷,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消失,与此同时机器价格快速下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累初见成效,并且得益于高等教育,人才红利显现,人口红利+人工智能是未来经济二次腾飞的发动机,智能制造肩负重任。

外在压力

刘易斯拐点将至,人口红利消失。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当今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招工贵、工人培养成本高、工人对工作环境要求提升、员工流动率陡增等难题,这背后是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一组数据:2018年人口出生率为10.94‰,新生婴儿1523万,而2017年为1723万,一年下降200万,三十年前是2500+,90后比80后少5000万,00后比90后再少1000万。

2013年-2018年我国劳动人口比重从73.9%下滑至71.8%,预计2023年将下降至70%,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位居法国和日本之间(下图),2017年制造业平均工资是越南的3.5倍。


(资料来源:亿欧智库)

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拼低端苦力难以为继,制造不得不由“大”转“强”,拼附加值,拼高端制造。

内在压力

人才红利显现,机器成本下降,人工智能助力。


那么面对人口红利消失问题,是不是我们经济就注定要未富先老,前途暗淡,一蹶不振?我想也未必,先切上一段聊天记录(上图),我们有三大优势:人才红利显现,机器成本下降,人工智能助力,有的是时代赋予的,有的是自身努力结果,三大护法加持,无惧转型风浪。

1)人才红利释放期

2000的高校大跃进被很多人诟病,但其实脱离了任何时代背景的分析都是孤立片面的,大跃进的背后是高素质人才的极度稀缺,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仅有16.5万人,2000年为95万,得益于这20年的高校扩张,2018年达到820万人。

20年增长8倍,这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涌向市场,虽然没有了人口红利,人才红利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家正力推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就业的有力补充。


(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快速攀升)

2)机器成本快速下降

与此同时机器价格快速下降,投资回收期缩短到一年多,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在10年前销售均价在50万左右,现在价格是四大家族机器人15-25万,国产的更低。一台机器人能替代四名员工,把员工工资、折旧费、维修费等考虑进来,成本回收不足一年半。企业有很强的动力进行生产自动化改造,尤其汽车3C、家电自动化率都是80%、90%以上了。

3)人工智能崭露头角

自从AlphaGo之后,人工智能成为了一个很火的概念,借助人工智能,能够更好的组织智能制造和了解市场。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领头羊,近年无论是AI方面的独角兽企业,还是论文发表影响力,中国都能与美国齐头并进,后面其他国家差距明显,近年国内多数一流高校都已增设人工智能学院,为后续人才储备打基础。

除开人工智能技术,新时代的移动互联网、超级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并迅速的应用与普及,形成了群体性跨越,新技术发展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历史机遇。

可以预见,人才红利+人工智能是未来经济二次腾飞的助推器。(未来社会理想状态是以前10个人需要7-8个人干活,得益于以上几点,只需要三五个人干活,人类越来越享受)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海克斯康受邀出席202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
  • 23-07-28
  • 库卡125周年庆典圆满举办,近400位政商学界人士出席
  • 23-07-27
  • 力劲携一体化压铸技术方案亮相第6届中日韩智能制造大会
  • 23-07-24
  • 2023年汽车高质量发展智造论坛|力劲分享一体化压铸技术及应用案例
  • 23-07-21
  • 活动现场 | 刀具公司带来的数字化转型
  • 23-07-21
  • 蔡司与东南大学成立蔡司—东大智能精密检测应用科研中心
  • 23-07-21
  • “湘”遇长沙,海克斯康智能制造中国行第二站圆满落幕
  • 23-07-20
  • 詹亚南:海克斯康构建场景化品牌新生态
  • 23-07-20
  • 力劲塑机圆满举办2023年中国智造模塑行业发展沪甬高峰论坛
  • 23-07-18
  • 2023工业互联网500强发布!海克斯康上榜
  • 23-07-14
  • 7月18日长沙,“海克斯康智能制造中国行”再起航
  • 23-07-14
  • 2023航空智能制造创新论坛暨“智鼎奖”颁奖盛典全面启动!
  • 23-07-13
  • 与蔡司携手走进慕尼黑光博会、压铸展
  • 23-07-10
  • 聚焦新能源,掀起智能智造新浪潮|力劲集团亮相AMTS展会
  • 23-07-07
  • 高位推动 示范引领 | 2023全国智能制造贯标行动(青岛站
  • 23-06-29
  • 铸力·智行|力劲集团参展2023DMP大湾区工博会(香港)圆满结束
  • 23-06-27
  • HKPC&力劲集团合作研发的智能化全自动自除尘自监控可移动式口罩机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审团嘉许奖”
  • 23-06-25
  • DMP大湾区工业博览会(香港)|力劲多行业智能制造、汽车一体
  • 23-06-19
  • 雷尼绍技术交流会-十堰站 | 带你走进汽车未来工厂 了解全闭
  • 23-06-16
  • GIFA2023|力劲汽车一体化压铸、5G通讯基站大型结构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正式亮相
  • 23-06-15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