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的概念是1957年由法国学者提出,主要指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群体,城市群通过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平衡格局。我国“十三五”规划了19个城市群,东南西北中各有大型城市群,其中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按照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进行打造,现在正在筹备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
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在重要的核心城市和周边节点城市间实现1到2小时的交通圈,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环保等优点,自然成为城市群交通方式的骨干方式。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城市群中各种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
首先说一下高铁。高铁这几年发展迅速,截至目前运营里程已达2.5万公里,在2020年将实现运营里程3万公里,覆盖100万人口的80%。
然后是城市轨道交通。这主要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方式,这几年也发展迅猛,主要是支撑中心城区和主城区的交通需求。从2010年到现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增长,北京和上海的运营里程已经超过600公里,这个数量和里程已经超过了东京的2倍。
市域铁路是承担中心城区和周边组团以及周边城镇组团的通勤化、大运量的交通方式。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文件,加快下一步市域铁路的建设速度。所以,轨道交通的范围,城市轨道交通以地铁为主,主要适应于30公里以内的中心城市和主城区的需求,市域的范围是160—200公里,主要满足市区50—80公里的需求。面向未来城市群不同圈层的轨道交通需求,必须大力构建网络化、层次化、高效率的多制式轨道交通系统。
我们可以看一下世界上比较发达的东京圈的轨道交通情况,有地铁,有铁路线(相当于国内市域铁路),还有磁铁。东京轨道交通的主要优势是核心区和都市圈卫星城的联系线,它的主体不是地铁,是磁铁+城市线,超过2000公里的里程,地铁只占了300公里。
回顾一下我们轨道群的建设和管理,可以看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区域总体的运能体现不充分,主要是进行一体化的优化、换乘不便捷,针对各种制式轨道交通的人群、设备和环境的预测感知不充分,全制式轨道交通的联合应急响应和指挥缺乏。在出行方面,各种制式的票制相对独立、安检独立、服务传统,出行便捷方面不够高效,没有采用一体化的规划,信息没有进行充分融合,业务和决策没有实现一体化的协同智慧和智能的统一管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城市群的一体化与智能化发展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群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和一体化,绝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集成和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应该以整体运输为核心,实现运输组织的协同化、安全保障的综合化以及信息服务的智能化。
科技部非常重视城市群一体化与智能化的发展研究,“十三五”的先进轨道专项中布局了相关项目,项目首先是实现多网四域功能一体化,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在时间、空间、信息间进行不同维度的关联和相互转换,结合运输安全和服务保障等业务实现一体化的研究,构建多制式协同融合的高效的复合城市群交通网络。
智能信息驱动的动态协同运营理念,主要是改变单制式单独运营的方式,从信息的全息感知到整个智能的态势推演,到实现闭环的管控,再到实现对旅客的全过程智能服务,通过这四个层次的研究实现多制式整体的网络联合和高效运营。两个一体化加实时智能联动的技术路线,就是通过构建一体化的体系进行规划,打造一体化的系统装备,最终实现各制式实时的联动智能指挥。
攻克三大出行问题,主要包括出行需求扰动传播规律、复杂网络系统约束多目标优化和深度学习的大数据融合。在全局突破区域一体化的智能运输组织的基础上,最终落实到旅客出行的智能美好服务上。
过去各种制式都是按照固定的时间表来运行,而智能的运输系统将通过交通大数据感知旅客的出行需求,通过动态决策和协同的调动组织,动态调整各种列车计划,通过自动驾驶实时地执行这些运行计划,根据旅客的偏好进行精准服务和智能交互,最终实现全过程的便捷出行。
全过程实现智能服务,包括全过程行程规划、虚拟票务、换乘等,覆盖旅客出行的全过程链。未来的区域一体化交通将实现虚拟票务的多场景应用,改变过去票制分离,出行不便捷的方式。从虚拟票务到一次全过程的行程规划购票,到车站自动制作二维码或者视频识别的方式自动验票,通过验票实现全过程的行程自动规划和修改,以及最后票务的结算,实现全过程出行的便捷和高效。整个研究将构建一体化的技术体系,研制形成符合交通运输管理的智能控制系统,支撑区域轨道交通智能化和一体化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区域轨道交通中,虽然轨道交通是骨干交通,但是要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必须结合公路、水运、出租个体交通联合形成真正的全过程一体化交通,这就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共同携手打造真正的区域智能交通一体化。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