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产生,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有三大主要的驱动力:一是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二是数字化网络化普及应用;三是集成化、智能化创新。
●在“康乾盛世”,1800年中国GDP占世界约40%,由于错失工业革命的机遇,中国掉进落后挨打的境地,100年后中国的GDP下降到世界的4%。
●把制造业摆在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的战略地位,将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主线,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约20%,规模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在上天、入地、下海、高铁、输电、发电、国防装备等领域显示出强大的创新力量;我国制造业有世界上最为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体系。前几天考察苏南,我觉得这么集中的制造业集群,世界其它地方是没有的。
但是,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如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产品抽检不合格率达10%,每年直接质量损失2000亿元;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低、总体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我们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因此,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
在国际上,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抢占制造业高端,印度、印尼、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中国制造面临着双重夹击。同时,我们正面临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中国就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经济新引擎
截至2012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当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日本、德国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
根据对未来30年我国制造业综合指数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我国制造业强国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经过大概10年努力,接近德国和日本的水平;到2035年有望超过德国和日本;到2045年左右,有望进入第一方阵,和美国一起甚至超过美国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它的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这二十个字。
这二十个字怎么理解?其中,创新驱动是制造业发展的灵魂,是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质量为先是制造业发展的生命线,依靠创新的方式、运用工业4.0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更好地解决质量问题。
绿色发展是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之路。根据测算,在不增长能源消耗的条件下,如果把单位GDP能耗降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GDP可以再翻一番,如果降到日本目前的水平,中国的GDP可以再翻两番。
结构优化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方向,中国在高端装备领域,选择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10大方向,重点发力。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在美国,汽车制造业带动了8倍于销售总值的汽车后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全生命周期的维护等等。对中国来说,制造业要从原来的生产型制造业转向生产服务型的制造业。此外,我们还要大力培育制造业企业,企业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体,企业强则制造业强,制造业强则国家强。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要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精英管理人才上下功夫,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培养企业家队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通道。必须深刻认识创新驱动和投资拉动、制造业和金融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可以预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产生,引发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当今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其根本动力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一是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二是数字化网络化普及应用;三是集成化、智能化创新。
面对这样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求科技创新的突破口,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发布了工业4.0战略,后者实际上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战略,将彻底地改变制造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产业模式。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产品(装备)是主体,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的主战场。这个领域的创新有两种,一是创新工作原理或者说工作装置,二是创新运动的驱动和控制系统。
例如3D打印,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切削成形(Cutting),3D打印的材料添加成形(Adding)是一种重大创新,其广泛应用将使人们可随时随地制造出所需物品,必然会改变整个制造业的面貌。再例如水平钻井设备和测井仪器及压裂设备的突破,催生了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改变了美国能源结构,使得美国能够以廉价的能源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引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这样的技术创新,就是发明新的机械,但这毕竟是少数,那么我们还有另一种创新,就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系统取代传统机械中的动力装置与传动装置,同时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机械运动与工作过程进行控制。比如火车,最开始是蒸汽机车,接下来是内燃机车,然后是电力机车,现在数字化电力机车,目前正向智能化电力机车方向发展。
讲起数控,大家就想起了数控机床,这是对的,但不全面。比如电动汽车使用车载电源为动力,通过电机驱动车轮行驶,其实质就是电驱动、电控制的数字化装备。随着电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传统的传动设备和变速箱都不再需要,只要用一个计算机控制;同时作为移动终端接入车联网,会从根本上改变汽车和交通的面貌。
智能制造工程的主战场就是智能生产,这是中国的优势,“MADE IN CHINA”,我们要把它留在中国,设计、生产、管理等各项技术都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然后把它集成在一起,这叫做智能化的集成制造系统。
智能制造的一个特点就是机器换人,广东东莞的大朗镇每年生产3亿件毛衣,原来光是工人有50万,后来用数控机械,每个工人同时操作5台装备,效率提高接近10倍,现在仅需要5万工人。机器换人还包括使用工业机器人,中国是这个领域的世界主战场。我到德国访问,宝马公司的人说,他们公司全球最好的生产线现在在中国,已经全面使用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在工业生产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推动工业生产方式向定制化、柔性化和对市场快速响应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要把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做起来,不要用外国的机器来换中国的工人,这是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
产业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
我们搞技术的人认为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蒸汽机、电机、信息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但经济学家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机器生产向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转变;现在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和服务型制造。因此,我们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催生了产业模式的转变,一个是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另外一个就是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产业模式的根本改变是从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
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我有切身体会。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IBM公司参观,当时的CEO路易斯·郭士纳跟我说,IBM正在向服务业转型,10年之后我再去,IBM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型,服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年利润率保持10%以上的增幅。我参观通用电气(GE)公司也很受震动,大家知道航空发动机的叶片,工作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GE将传感器安装在叶片上,整个发动机生命周期的大数据都出来了。有了这个技术,GE已经不卖发动机了,而是向航空公司卖使用时间,飞机开多少小时就付多少钱,剩下的事GE全包,从安装、维修、更新、过程管理,把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都拿下来了。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智能制造时代的产品,核心价值已经不是产品本身了,而是服务用户,它实际上把产品延展到了全生命周期,在这个过程当中,服务带来新的产业价值,真正是用户为中心。在江苏,远景能源不光做风机,而是变成一个能源互联网公司,管理着包括北美、欧洲、中国在内的超过1千万千瓦的新能源资产,成为一个智慧能源资产管理的公司,从一个生产型的制造业变成一个服务型的制造业。
要想把智能制造搞起来,除了产品、生产和产业模式之外,还要有基础,包括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这方面也希望江苏能够走在全国的前列。
攻克核心技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200多年的全球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和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在“康乾盛世”,1800年中国GDP占世界约40%,与此同时,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由于错失工业革命的机遇,中国掉进落后挨打的境地,100年后中国的GDP下降到世界的4%,这个历史的教训刻骨铭心。
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按顺序发展。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中国,如果在别人进行工业4.0的时候,我们还在进行工业2.0,就会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就算实现了工业化,还是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被远远的甩在后面。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极大的机遇,我们必然要走并联式发展之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工业2.0,3.0,4.0同步发展。
当前,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变”就是机遇。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订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而不再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比如中国家电,80年代全面引进,90年代跟踪模仿,本世纪前十年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近年来中国家电走向了“智能家电”,引领了世界家电产业“互联网+制造+服务”的浪潮。再比如,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了从“2G引进”到“3G追赶”再到“4G并行”的重大跨越,目前正在向“5G引领”进军,已经形成先进的通信产业体系,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信企业已经与国际通讯巨头并驾齐驱并稍领风骚。
勿庸讳言,和美国相比,我们在创新和人才方面差距巨大。但是,今后30年,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在“互联网+制造”方面,中国制造业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完全可以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实现与西方最发达的国家并行,甚至超越。
同时,我们既要解放思想,更要实事求是。要保持清醒头脑,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发展规律。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都是为应对新一轮全球竞争和新一轮工业革命而采取的国家战略,都把制造业摆在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的战略地位,都把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主线,都把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但是,二者在发展基础和产业阶段、发展方针和战略举措等方面上有很大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色。
在发展基础和产业阶段方面,德国是世界制造强国,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与德国相比,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技术水平,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无论是效率效益还是产业竞争力,中国制造业都还存在很大差距。
德国工业4.0是在成功完成“工业1.0”、“工业2.0”并基本完成“工业3.0”之后所提出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是自然的“串联式”发展。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工业2.0”后期的发展阶段。在“十三五”时期,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在发展方针和战略举措方面,德国工业4.0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2025则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不仅要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和措施,还要加大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考察一下德国“工业4.0”与美国“工业互联网革命”之间的异同:德国的优势是制造环节的强大,实体经济的稳固,所以德国工业4.0倾向于“制造业+互联网”;而美国强调再工业化,它的优势在技术创新,不断引领世界制造业创新发展,因此更倾向于“互联网+制造业”。这两个我们都要学,再加上中国特色,我们可以创造出一条比他们更好的路子。通过万众创新、开放创新与有组织创新,我们有望花30年时间,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强国,以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支撑国家的繁荣和强大,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周济,中国工程院院长,长期致力于机械设计与数控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