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后,这个概念迅速火热起来。在过去一个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止一次提到过“中国制造2025”,据了解,相关规划已经基本制定完毕。 据悉,这份规划将涉及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该规划意见已经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正式文件将会以国务院发文的形式公之于众。
据悉,这份规划将涉及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
规划将定路线图时间表
自《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后,这个概念迅速火热起来。在过去一个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止一次提到过“中国制造2025”。
近期在福建调研时,李克强还表示,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迈向中高端,须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得知泉州已率先制定实施细则,他鼓励当地企业要走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相关规划已经基本制定完毕。“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他介绍说,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中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有一批重大技术、重大装备亟待突破,还缺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苗圩说,我国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走,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希望通过这十年的努力,中国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数控机床成为重点领域
4月21日,由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一期总结暨二期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制造2025”的详细内容和成果也在启动会上揭晓。“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表示,中国制造业与美国、日本、德国的制造业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超过了20%,位居世界第一位;然而,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1.5%,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35%的平均值。
朱高峰解释说,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低。比如一部售价数百美元的苹果手机,中国厂家能赚到的钱可能只有几美元。另外,中国制造业很多也是高耗能的产业,比如钢铁、水泥,带来很多问题,资源消耗、环境问题,附加值不高的问题。
数控机床领域将是规划的重点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表示,“大而不强”是中国制造业的现实。以数控机床为例,我国中低端数控机床产量大,但80%的高端数控机床要进口。“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各国占领制造技术制高点的重点领域,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大而强“的强大驱动力量。”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介绍。
中国制造绿色转型升级
周济说,智能制造贯穿在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模式创新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周济表示,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国未来十年将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瞄准这些,也是因为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给中国带来的压力。新近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蓝皮书》中称,随着新一轮科技浪潮引发生产要素使用方式的结构性转变和产出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全球制造业实现了从产业链到价值链的资源配置模式升级和生产组织形式创新,从而改变了既有的全球制造业生产要素比
该书称,新兴经济体所具有的土地、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逐渐丧失其优势地位,而发达经济体所具有的技术、设备、人才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恰恰开始释放巨大的能量。
美国波士顿公司在2014年发布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到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仅比中国长三角地区高5%左右,未来的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将逐步进行调整”。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