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具行业的发展水平尚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这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发展中不断提出的加工难题,对品质和效率的不断追求,我们往往不能及时拿出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制造业提出的新的、高端的需求,基本上还要依靠国外技术来解决。
说到国外先进加工技术,我们不仅要看到放在前台的几把高效刀具,更要看到在这些刀具后面,有现代加工技术的强大支撑。因此,我们的关键差距,不仅仅表现在高效刀具的制造能力方面,更表现在缺乏解决现代加工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
说到这里,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为国产机床配上国产刀具,显然不是一个我们要追求的发展目标。我个人以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盘国产化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也不能将其作为衡量一个行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实际上,在发达国家,本国机床配“洋”刀,是正常现象—经济全球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充分竞争中推动发展。关键还是看你是否具备了和国际强手抗衡的能力。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伴随制造业竞争的日益剧烈,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现代高效刀具,目的是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工具行业的实力,主要体现在为制造业解决问题、满足其发展和竞争需要的能力。这是关键所在。
前面讲到了最近十年的成绩和进步,是实实在在的,应该肯定的。
但是,过分高估我们的水平,对今后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当前,有些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近十年来我国发展了一大批数控机床和现代高效刀具,很多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用户的问题。
由此应该认为,我国的机床工具产品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基本上满足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我想指出,这种过分乐观的估计,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这是因为,第一,我国近年发展的数控机床和现代高效刀具,基本上处于仿制阶段。充其量是仿创结合。虽然做出了一批高端产品,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不能和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级阶段混为一谈的。
第二,我们近年来在高端产品发展方面,采用以仿为主、替代进口方针,虽有利于加快发展速度,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但与此同时,这种发展方式付出的代价是技术上基本依赖发达国家,失去了发展的主导权,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走。
例如,现代高效刀具的基础制造技术主要有三大块:高水平的现代刀具材料;高水平的现代涂层技术和装备;高水平的刀具专用数字化制造技术的装备。可以说,这三大块的高端技术,包括原材料、技术、工艺和装备,我们还主要依靠引进,一旦离开了这些“洋拐棍”,高端产品是制造不出来的。
上面提到的,还仅仅涉及有关制造技术的软、硬件方面,实际上在服务技术方面,我们同样存在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我们在回顾机床工具行业最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时,不要盲目高估我们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要继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发展中不断夯实基础,增强自主开发的能力,才能为现代制造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担心的是,我国现代高效刀具发展速度不算低,但基础不扎实,缺乏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最大的隐患。
所以我认为,要保持我国现代高效刀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现在起,坚定不移地走上自主创新之路,特别要抓好科技创新。哪怕是一小步,走出去也是有决定意义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自主发展的技术基础。满足于模仿是没有出路的。
目前我们行业内各企业,虽然建立了各种名目的研究开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等,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很少看到能对现代高效刀具的基础技术方面有所研究和发展。少数大企业的研发中心,做一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已经很不错了。
当前,有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是:热衷于抓项目、抓产品,只图见效快,显得急功近利,对于抓基础则很少有兴趣。但是如若基础不牢,发展后劲又从何而来。
说到这里,就要触及我们行业当前发展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一些企业,在发展现代高效刀具方面的表现和发达国家的同行很不一样——缺乏面对挑战勇于进取的动力。原因究竟在哪里?
历史实践证明,我们行业已经取得的进步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但是,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挑战,又深深感到,显然我们的市场化改革还很不彻底,各级行政部门仍然对企业保留过多的干预和保护,使得企业的行为扭曲了。没有表现出其市场主体应有的作为。
所以我们认为,要保持我国现代高效刀具的可持续发展势头,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动力问题。出路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广大企业更加自觉地走上市场需求引导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