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高工机器人」获悉,艾利特机器人北美分公司已于4月10日正式成立并运营,公司位于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Knxoville, TN)。
艾利特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曹宇男博士表示:“艾利特机器人立足亚洲,开拓海外业务,立志于将自主研发的中国协作机器人产品,专业的销售与服务团队和具备投资回报率竞争优势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带给北美地区不同规模及行业的客户。”
“我们期待在北美地区继续为广大客户提供全球一致的质量和价值,同时发挥国产品牌市场反应灵活,注重售后的优势。”曹宇男进一步表示:“未来,协作机器人将为更多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和国计民生场景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曹宇男告诉「高工机器人」,艾利特机器人海外布局的第一站选择北美,主要有三大原因:
北美拥有肥沃的工业场景适配土壤
“美国田纳西州是一个能够触及工业核心的地方。”曹宇男这样形容艾利特机器人北美分公司的区位优势。
在他看来,艾利特机器人对标的友商UR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成为当前协作机器人赛道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据测算,欧洲和北美是UR数一数二的大战场,其中UR在北美市场的业务量占比达40%。”之所以在北美拥有如此高的业务占比,曹宇男认为主要与应用场景有关,2015年泰瑞达收购了UR之后,UR借助母公司资源在北美的市场开拓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协作机器人因其“灵活、可靠、安全和易用”的特性,决定了其产品的设计初衷即面向需要渐进自动化改造以及定制化和柔性制造需求的中小企业客户。“‘毛细血管’式的适配产业链,才是协作机器人最广阔的用武之地。”
当UR把协作机器人技术引进国内后,由于价格原因,UR在国内的主要客户群体为行业头部客户。而事实上,北美协作机器人用户数量多、体系完好,UR在北美地区的主要客户依然是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和客户训导,北美企业对协作机器人产品的认知已达到一定层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品牌的导入。
曹宇男判断:“北美拥有肥沃的工业场景适配土壤,在公司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北美无疑是公司优先选择的,符合大场景、投入产出比高、成功率高等特点的有利阵地。”
产品侧与市场端的彼此适配
未来机器人应用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此,企业研发出来的产品矩阵必须与市场端需求实现彼此适配。
如今,艾利特协作机器人产品的布局主要是EC系列和CS系列。
EC系列基于高自研率的研发优势,进一步扩展了功能和增强了稳定性后,在2020年拿下了包括汽车零部件、3C电子、新零售、注塑、日化包装、医疗、电力等在内的头部客户标杆项目。
CS系列协作机器人平台化的特征尤其适合对于复杂多样的应用有需求以及希望布局未来的用户;CS系列的诸多性能指标则可以让国产协作机器人有能力与国际标准看齐,从而使得产品更具竞争力。
曹宇男表示,CS系列产品的定义就是面向类似于海外市场以及国内细分领域头部企业这样的对资质、产品性能要求高的客户。他透露,CS系列协作机器人即将在全球官宣发售,而北美市场也就成为了这款新品合适投放的不二之选。
北美有最合适的团队
经过大半年的筹备,目前艾利特机器人北美分公司已建立了20人左右的团队。
其中,Peter Farkas担任艾利特北美分公司CEO。作为一位有着超过35年自动化行业从业经验的职业经理人,Peter Farkas非常了解北美市场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应用痛点、客户偏好及机器人适配场景。
同时,艾利特机器人与国际知名学者,来自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的机械,航空航天和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谈金东教授正式开启艾利特协作机器人在北美业务和技术开发领域的合作。
作为协作机器人领域的专家,谈金东教授拥有超过二十年的开发和工程协作机器人技术开发工作经验。作为艾利特机器人在北美地区的理想合作伙伴,谈金东教授将担任艾利特机器人特约顾问,为北美地区客户提供关于协作机器人解决方案的专业知识。此次与谈金东教授在技术侧的精诚合作,也会使艾利特机器人产品素质再度提高一个量级。
曹宇男认为,Peter Farkas和谈金东教授的强强组合成为了艾利特进军北美市场的强大推动力。艾利特机器人北美分公司不仅承担着业务销售的职能,还将进行新产品与新技术的研发,从而与国内核心研发团队相互促进,增加艾利特中国团队的研发厚度,加速艾利特协作机器人产品的迭代,并会使艾利特对于中国和北美两端产品侧的客户理解提升一个层次,从而为客户提供更精准需求的产品。
未来,上海研发中心、苏州新工厂,北京、深圳分公司以及北美分公司将进一步产生协同效应。而在北美团队的加持下,曹宇男透露,2021年艾利特机器人的海外销售目标为500台,今年整体目标则是实现2000台+的出货量。计划未来的2-3年内,北美团队规模将增加3-5倍,或能为艾利特机器人的年出货量带来一倍的增长,届时艾利特机器人的国内和海外业务占比将各占50%。
他认为,当前协作机器人领域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随着产品和技术的加快演进,未来协作机器人市场还有巨量的成长空间,发展机会远胜工业机器人,往后看3-5年,协作机器人产品的产能和销量将从目前千级水平跃升至万台级别的体量。而目前艾利特机器人的每一步考虑都是为适配未来大量新应用场景的提前布局。
(敏瑶 高工机器人)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