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也收到了TS。”李通说话很轻快。
作为聚焦于无人配送机器人“擎朗智能”的创始人,李通没有过多融资压力的理由。2020年3月9日,擎朗智能刚刚宣布已于2019年年末完成了2亿元B轮融资。
无独有偶,同日,国内机器人制造商卡诺普也披露于近期已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
卡诺普联合创始人兼CTO朱路生也向投中网透露,目前公司资金储备充足,虽然2020年没有明确的融资计划,但一直都有陆陆续续找上门来的投资机构。
事实上,此番机器人行业热潮的信号已有所延误。多家机器人企业及相关领域的投资人表示,2019年国内的机器人赛道就颇受资本追捧。
在疫情催化下,服务机器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热情,“无接触”刚需被迅速引爆。一个更直观的数字是,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0年2月至今,机器人赛道的融资数量就已达15起,融资规模将近30亿美元。
如今,作为新基建的领域之一,在“疫”后重建的这场硬仗中,机器人领域又将掀起怎样的投资热潮?在行业格局日渐清晰的机器人赛道中奔跑,哪些企业又将优先胜出?
融资密集涌现,机器人赛道“重返”资本风口?
凭借“不戴口罩的逆行者”的光荣称号,服务机器人在此次疫情期间正式C位出道。
作为不知疲倦的小战士,各位机器人既能到一线病区消毒杀菌,又能穿梭在室内完成“无接触”式送餐送药,好不热闹。
受益于无接触服务的安全性,一时间,服务机器人成为了市场的弄潮儿,颇受追捧。在大量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多家机器人企业订单量猛增。李通告诉投中网,截止3月12日,擎朗一共交付百台送餐机器人,公司共接到全国各地医院的500多台送餐机器人的需求,目前已经在排队部署。此次疫情,擎朗交付一线的机器人总价值约千万人民币。
在资本端,机器人企业的表现更是亮眼。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0年2月至今,机器人赛道融资数量为15起,知名机构纷纷加码,总融资规模达29.23亿美元。
某种程度而言,这似乎已经是市场趋热的信号。只不过,因为疫情的原因,这种信号的传递或稍显滞后与延迟。
投中网了解到,此时对外披露新融资的机器人项目多数早已在年前完成融资。比如聚焦于无人配送机器人的擎朗智能与机器人制造商卡诺普。这意味着,2019年的机器人赛道已然热潮涌动。
德联资本合伙人肖然对投中网佐证了这一点,“这个时候宣布完成新融资的机器人项目,一定是疫情前就完成了绝大部分工作。那么就需要把时间退回到2019年,从我们机构接触的项目来看,按数量排序机器人是排名第二的行业。”
肖然同时表示,即使那些2020年拿到新融资的机器人项目中也存在一些早期项目,但影响力更大一些的都不是新公司,至少成立了多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在技术、产品和在应用场景中积累和打磨了很久,并开始进入初步规模化放量的阶段。
而刚刚完成融资不久的李通更能深刻感受到,当前,资本之所以对机器人赛道提升关注度,是因为配送机器人已经成熟并开始规模化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如同催化剂一般,疫情的短时“刚需”大大推动了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教育,让更多人看到了机器人替代人力工作的价值。通常来看,这种蔓延开来的市场热情表现在创投两端往往是风口前的蜂拥而至。那么,作为新基建的领域之一,在“疫”后重建的这场硬仗中,机器人领域会否再次迎来一个新的投资热?
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表示,这次疫情下,由于隔离和无接触需求,机器人起到了关键作用。国内的机器人其实已经成长和积累了一段时间,前期主要聚焦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场景的寻找上。随着“新基建”的推动,5G被定调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底层技术不断发展,机器人行业不一定会爆发,但肯定会迎来快速发展期。
“资本之于机器人行业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此前有一部分基金在机器人赛道上已经‘交了学费’并黯然离场,但伴随服务机器人的短期火热,一定会有一些盲目的资本进场,甚至将来不排除出现一些专门投资该领域的新基金。机器人行业虽然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制造业,换言之,仍然要遵循制造业的基本规律。盲目进入的资本很难将资金投入到正确的实体企业。”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直言。
在肖然看来,既然是热门方向,毫无疑问会新涌入一些搅局者。肖然同时提醒,机器人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各方面的门槛结结实实的摆在那里,技术的坑、产品的坑、场景的坑、运营的坑,该趟的还得趟,没有那么多捷径可言。
热潮期也是洗牌期,行业格局日渐清晰
按照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周期,如今的热浪显然不是潮水的最高峰。
多家机器人公司对投中网表示,沿着技术成熟进化的通用路径,机器人行业在经历了萌芽期、泡沫期、衰退期后,已经步入了第二次真正的成长期。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珞石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庹华称,目前传统工业机器人与大数协作机器人为第一代机器人,这类机器人由电动机器演化而来,采用位置控制且只能应用于严格结构化的场景。这一代机器已经走过萌芽期,接近竞争红海。而第二代柔性协作机器人采用更高一级的软硬件体系结构,力觉反应可实现模拟人类手臂肌肉控制的灵敏及柔顺性,具备处理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如复杂工业及医疗、服务等更广泛的场景。这一代机器人发展刚刚起步,即将迎来高速增长。
在这一时期,相对理性的市场洗牌成了常态。
“经过此前的淘汰赛,行业竞争已经开始分层。这个时期已经进入到一个正常的竞争环境。即在第二个成长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朱路生直言,只有那些经市场检验并且具备独特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才能在这个阶段受到资本的青睐。
粗略来看,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需求猛增。基于庞大的市场刺激与丰厚补贴,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涌入机器人行业。但因国产机器人应用领域受限、产品体系不完善,在市场泡沫被戳破的那一刻,一些跟风入场、无法匹配市场需求的玩家便惨遭出局。
诚如黄河口中所描述的那样,如今活跃在市场里的机器人公司基本都经历了前一轮的出清与洗牌。在黄河眼里,大约有80%的机器人企业在过往的竞争中被淘汰,工业机器人本体商腥风血雨的战国时代即将结束。
另外,与多数强技术导向的产品类似,机器人赛道同样面临着研发投入大、行业周期长的现状。从这个角度分析,尽管如今机器人领域的行业竞赛仍处于早期,甚至是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拓展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允许浑水摸鱼。
肖然对投中网表示,“在机器人行业的一些主要细分领域,虽然总体上还是比较早期的阶段,但行业格局已经从混乱过渡到逐渐清晰。”这样的格局下,肖然认为,“资本会有更进一步的加持动作。本身机器人行业也并非是完全烧钱的打法,所以现在头部项目能够确保一段时期内的资金稳定,自己不犯错误的话,便有望进一步扩大优势。”
陈昱判断,在投资热的同时,机器人行业还会出现一轮洗牌。这是因为,风口之下,机器人行业出现了更多玩家,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和挑战。伴随全球经济震荡,机器人行业中真正有实力的公司才有潜力走得更远。
命门不变,场景落地为王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机器人赛道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显示,全球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工业领域以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为首要目标,服务领域智能水平快速提升,与国际领先水平基本并跑,颇具成长空间。
庹华称,机器人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层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伴随5G与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人未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尤其是这次疫情的催化,很多智能设备的应用甚至超出了想象。
那么,在这个竞争格局已然明朗的赛道中奔跑,谁将率先脱颖而出?
“拿工业机器人来说,首先一定要有钱,资金要充裕;第二要有多学科融合下严密的研发体系;第三是制造能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第四是营销体系下的产品能力;第五是服务体系。”朱路生表示,只有均衡兼具这5大体系的机器人企业才可能最终活下来。
作为服务机器人的代表企业,李通则着重强调了产品规模化落地的重要性。
“产品落地并非只是机器人的demo阶段,demo实际上只解决了10%的问题,要实现规模化普及,还要解决剩下90%的问题。”李通认为。
在李通看来,始终遵循商业本质是擎朗机器人能够在市场起伏中存活下来的关键前提。而他口中的商业本质即是产品本身的场景落地能力及为客户赚钱的务实服务。李通进一步解释,“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机器人,除了要真实地为客户带来价值之外,总体成本也要划算。换句话说,要让客户算过来账。”
肖然也提到了“算账”的概念。“除了技术、产品和落地应用等方面,投资回报率这条标准在在机器人领域也越来越重要。”肖然称,这条标准对工业机器人来说相对明确,因为工业企业通常会仔细测算购买机器人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事实上,近期商用机器人受关注程度提高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从成本测算的角度迎来了机器替人的拐点。
“过往也见到过一些案例一直在Demo阶段原地踏步。”肖然同时提到,尤其是一些商用机器人项目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下游需求的臆想,太过依赖主观的想法和判断,对技术与产品过于理想化,意图用单一产品一次性解决场景的所有痛点。显然,即使最头部的公司目前也并未做到这点,需要项目方对问题域精准收敛。
陈昱认为,机器人主要是进行劳动力替代,所以需要良好的成本控制和应用场景落地,拥有自有核心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的公司,更容易实现大规模量产。不过,未来机器人领域还需要在商业场景上进行更多的拓展,加强成本管控,实现劳动派遣的愿景。
黄河更是言简意赅地指出,判断一个工业机器人项目能否走的长远的核心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产品针对的下游场景是否是一个刚需市场,能戳中痛点而非痒点;第二则是销售量说明问题,而其中涉及的技术并没有那么高大上。
由此,不管是服务机器人还是工业机器人,场景落地是生死命门,也是决胜的根本性前提。正如肖然所说,因为疫情的原因,短期内肯定会拉动一波对机器人,特别是商用机器人的关注,同时大家也需要保持冷静。虽然需求会被更大程度的激发出来,但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并不会因为疫情而跃迁。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