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的TPP零关税协议让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多少感受到一丝压力,虽然目前业内普遍认为TPP零关税协议将挤压中国对日本和美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量,不过影响并不严重。但国内零部件行业的未来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本土零部件缺乏核心竞争力 智能产品成突破点
从数据上看,与国内整车市场不同,汽车零部件行业从利润上看好于整车市场,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营收同比增长8.1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3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07%。在已经披露的50多家零部件企业年中财报中,有七成以上的公司净利润出现增长。
虽然目前业绩利润仍在增长,但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前景并不被看好。从国内来看,整车市场的疲软,将会延后半年左右时间影响到汽车零部件市场。而在海外市场,虽然目前零部件出口量高于整车,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仍然缺少核心技术,在全球缺少竞争力。此前美国对中国轮胎的“双反”政策,导致中国轮胎制造行业元气大伤,通过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零部件产品,利用价格优势打拼的海外市场,正在逐渐弱化。国家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首席汽车分析师程晓东表示,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未来发展形势更为严峻。
本土汽车零部件没有形成规模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几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遍布全国各地,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企业,并且多以低附加值的零部件生产为主,难以进入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整体优势难以体现。这导致本土汽车零部件受价格因素影响十分明显。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外资背景企业数量占规模企业数量的20%,而市场份额占据了70%以上,中资零部件企业仅占市场份额的30%,并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90%的产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
而地方、部门、企业自成体系,也导致汽车零部件企业投资分散重复,力量的分散,使得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优势难以体现出来。随着国内整车市场的疲软,海外出口市场也成为本土零部件企业生存的关键。然而,因为没有核心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出口业务前景也并不明朗。
此前,美国对中国轮胎开启“双反”政策,导致中国轮胎产量和出口量双下降,轮胎行业陷入亏损境地,轮胎行业的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汽车零部件整体状态,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零部件产品上,缺少关键零部件生产的竞争力,在海外市场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尽快的提高中国汽车零部件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研发能力才是关键。
标准出台倒逼本土企业提升零部件品质
本土零部件缺乏核心竞争力 智能产品成突破点
除了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升之外,国内汽车配件市场产品也良莠不齐,根据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2个省区市部分企业的售后服务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厂家使用假冒伪劣配件,大量假冒伪劣汽车配件的生产、使用,让配件市场很难走上健康道路,更威胁到涉事车主以及公共交通安全。
不过这样的局面将发生变化,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等单位起草的GB/T 32007-2015《汽车零部件的统一编码与标识》国家标准,将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国家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首席汽车分析师程晓东表示,《汽车零部件的统一编码与标识》国家标准的实施,将使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将更加规范,有助于改善本土企业散乱差的局面,倒逼企业提高运营资质,产品价值提升,减少低质低价的产品
电子智能产品或成本土零部件突破点
本土零部件缺乏核心竞争力 智能产品成突破点
在政策层面,国家出台相关的标准规范行业,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而随着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通常意义上的汽车零部件相比,汽车电子类配套零部件产品应该属于较为高端并处于上升趋势的范畴,顺应整车更智能更环保更安全趋势的零部件发展前景更佳。
目前,汽车处于辅助智能化、部分智能化、完全智能化的转型期,博世、大陆、等外资零部件企业早已抢占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系统(ADAS)技术制高点,可以看到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化领域系统的技术点。
伴随零部件企业的转型调整,在智能化领域,本土零部件企业应当积极抓住机会,与外资企业形成对阵局势,积极布局全球化程度和产业链附加值水平,提高企业本身抗风险的能力。
积极布局车联网服务和关键元器件以及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与汽车电子业务形成了协同效应,是未来本体零部件企业突破的关键点,另外,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人车交互产品、新能源动力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集成、高端功能件及总成等智能化高新技术的产品,都将是本土零件企业获得突破的关键。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