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几年来,工程机械行大而不强,增长放缓,低端产能过剩,行业普遍经营惨谈;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都纷纷谋取转型来突破这个局面,借着工业4.0概念的全球影响力,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将机器人产业,放在转型的重点位置。
2008~2010年的四万亿投资,迅速诱导出大量机械行业产能,2011~2014年机械行业主要处在消化产能过剩阶段。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稳增长及产业升级政策将推动行业加速消化产能。近期,因工业4.0与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契合,众多上市公司也在纷纷布局,其中工业机器人领域成为关注的重点。
行业概况
工程机械行业经营惨淡 龙头企业谋转型突围
整体上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仍大而不强,行业增长放缓,低端产能过剩。自2011年以来,工程机械已进入了超过三年的调整期,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工、徐工机械等多家上市公司合计的营业收入下降为高峰期的50%左右,净利润下降为高峰期的20%左右。
从2014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工程机械行业经营业绩仍不理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多家企业三季度出现亏损或是同期盈利大幅下降,显然,前些年全行业大规模扩张的后遗症依旧没有完全消化。
行业普遍经营不佳
记者注意到,山河智能(002097,SZ)第三季度单季亏损263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更高达4662万元,亏损额度比2012年及2013年净利润总和还要多。
除此之外,山推股份(000680,SZ)和厦工股份(600815,SH)等都出现了较大亏损;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虽实现净利润为正,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了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9种主要工程机械产品销售量同比下降0.49%,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在营业收入下降7.43%。以挖掘机为例,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9月全国挖掘机产量为6126台,同比增长-19.63%,2014年1~9月全国挖掘机产量为92192台,同比增长-8.26%。
按照惯例,每年春节之后是工程机械销售旺季,但2014年行情却刚好相反。2014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净利润同比下滑69%,三一重工紧随其后,净利润同比下滑48%。行业遭遇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不利局面。
企业库存压力巨大
面对糟糕的经营业绩,工程机械板块上市公司一致认为,主要受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放缓影响,工程机械产品市场需求不振、开工不足。同时,工程机械行业市场上保有量过高,也抑制了该行业新增产能的销售。
从目前来看,工程机械行业也正在进行一轮大的调整,洗牌可能会加速。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装载机保有量达到170万台,挖掘机保有量达140万台。由于前几年的刺激政策,企业纷纷大规模扩张产能,进而导致目前市场保有量巨大。
大规模刺激计划难以长久,近年来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新建项目增速减缓。在此背景下,作为房地产重要的配套领域,工程机械行业正面临开工率不足的问题。
据上述人士介绍,目前全球装载机、挖掘机需求分别为每年30余万台和35万台,但是仅中国企业装载机及挖掘机的产量就都已超过50万台,工程机械行业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东海证券研报指出,2014年10月全国挖掘机产量8.34万台,同比下滑9.33%;1~10月累计生产10.84万台,同比下降8.8%。销售方面,10月销售4975台,同比下滑33.2%;前10个月累计销售挖掘机7.98万台,同比下滑16.7%。
如此来看,挖掘机在10月份供过于求的局面加剧,前10个月累计形成库存2.85万台。除此之外,10月份混凝土机械产量同比下滑4.5%,1~10月累计产量较2013年同期小幅增加0.8%;起重机10月产量同比下降2.2%,累计增速降至9.7%;机床产量下降1.4%。
混凝土机械曾是工程机械盈利能力最强的产品,但现在日子也不好过。广发证券研报指出,以中联重科为例,经过三年调整,混凝土机械的利润占比从高峰期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不足40%。
行业寻求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工程机械企业超过千家,未来很多企业要倒闭。当前,工程机械行业仍处在调整期,各家企业都处在练内功的阶段。谁能够最先走出困境,谁的竞争能力强,就会活到最后。”有券商分析师如是表示。
从整体上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还是大而不强。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指出:2014年,受到“三期叠加”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处于暂时性“阵痛期”,仍面临较大考验。
上述分析师进一步指出,对中国传统工程机械行业而言,行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这就包括多重方面,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化解过剩、淘汰落后;提高产业集聚和集约水平等。目前,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早已开启了突围之路,各家公司所选模式互有差异。
作为老牌工程机械企业,中联重科经历过躺着也能赚钱的黄金时期,近年来也体会到了“过山车”般坠落的刺激,连续两年的业绩下滑使得企业急切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2013年6月,中联重科通过股东大会宣布,公司拟从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业务到发展工程机械、环卫机械、农业机械、重型卡车和金融服务五大板块的多元化战略转型,目标是将目前工程机械占公司总营收80%未来降到50%左右。2014年8月份,中联重科就走出了转型的重要一步,携手国内PE公司弘毅投资,以总价27.84亿元并购安徽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奇瑞重工80%股权。
面对行业转型期,三一重工则希望利用产业链的延伸,增强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2013年,三一重工相续宣布进军预制混凝土行业(PC)和石油装备领域,新领域市场前景更为宽广。
2014年11月,三一集团在流程信息化领域动作频频,接连与SAP公司、IBM签署战略合作,希望构建一个领先于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流程信息化体系,以支持三一集团在新行业环境下的转型升级。
重点领域
“工业4.0”概念引爆A股机器人迎来发展良机
普通投资者对“工业4.0”概念或许有点陌生,但随着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时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并提到希望在工业4.0方面和德国加强合作,这个词语随即响彻A股市场。
彼时的A股市场掀起了一股炒作工业4.0概念股之风,沈阳机床(000410,SZ)、蓝英装备(300293,SZ)等相关个股瞬间爆发,纷纷实现多个涨停。据了解,“工业4.0”实际上是信息化和实体工业的融合,通俗来讲就是A股市场热门的智能机器人概念和物联网概念。
工业4.0开始全球推进
实际上,工业4.0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一个概念,早在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发布《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于2013年12月发布“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外界普遍认为,“工业4.0”又可以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相对于前三次工业革命而言。简单来讲,CPS就是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各行业,其核心就是通过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互联网,将虚拟系统信息与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完成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
目前,虽然其他发达国家并没有明确提出“工业4.0”计划,但与之类似的各种变革在各国已悄然展开。美国方面,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美国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再工业化”。
回溯到201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曾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入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毫无疑问,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积极融入和布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大势所趋。2014年,三一集团连续与SAP公司、IBM签署战略合作便是奔着工业4.0而去的,希望带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带动全球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协同发展,成为中国首个“工业4.0”示范区。
工业机器人市场广阔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发展集中在消费端,工业方面的智能信息化长期被忽视,这一领域潜在空间巨大。
最近,社会上开始流传一句话“老板只想雇一双手而不是一个人”,工业机器人正被推崇为“中国制造”对抗用工难、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实际上,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迅速攀升以及对制造精度、安全度要求的提高,使得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据中银国际研报显示,201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继续快速扩张,预计增速将超过30%。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81万台,同比增长11.8%,而中国市场以3.66万台的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并以59%的同比增速成为增长最迅猛的市场。
展望2015年,影响行业发展的供应、需求和外部环境因素依旧向好,尤其是国产化进程的加速,将持续降低机器人的应用成本,扩大机器人在低端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动行业快速增长。
按照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和制造业就业人数计算,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员工25台,远低于全球平均58台/万人的水平,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日本、德国等差距更大。
以机器人密度为参照标准,中银国际对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进行估算,假设中国机器人的加速应用使其到2020年达到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国内机器人本体市场需求规模近250亿,本体+系统集成整个市场接近千亿。2015年~2020年国内机器人需求量总计约60万台,年均10万台。
面对工业机器人的巨大市场,众多A股上市公司也开始涉足该领域,盼望分得一杯羹。作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企业,机器人(300024,SZ)是国内最早实现机器人产业化的企业,其具备领先的技术,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丰富的项目经验等;2014年11月底,东方精工(002611,SZ)宣布,将以增资方式认购利迅达20%股权,此次投资符合公司由专用设备制造商转型为智能包装物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发展战略。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