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成为工业机器人全球第一大买主,许多分析都认为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举动。在市场普遍低迷的态势下,我国制造业中“用工荒”、“高成本”等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压缩了制造企业的盈利空间,凸显了当前业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促使有潜质、有能力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阵痛中寻找新出路。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机器人应成为推动转型的重要力量。
2013年全球有30多万台工业机器人装备并销售,亚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增长率最高的地区。2013年共有10万台工业机器人销往亚洲,同比增长18%;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国产机器人9000多台,产量是2012年的3倍。
“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口数量规模达到34714台,同比增长92%,远超过预期50%左右的增长速度;进口金额规模达到4.57亿美元,同比增长57%。预计2014年中国购买并组装7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民营机器人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并进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30%以上。”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令人瞩目的高增长,使得中国市场成为全球主要机器人厂家的必争之地。
据IHS的统计,占有全球机器人市场85%以上份额的国际机器人本体厂商(Fanuc,KUKA,ABB,安川,川崎,Denso,Epson,Staubli,Toshiba,Adept,三菱,Yamaha),都已在中国开设分公司,并且大部分都已经在国内拥有工厂或计划开设工厂。2015年这些国际厂商在中国产能将超过55000台/年,同时保守估算国内主要的三家机器人本体厂商的产能将会分别达到1000台/年以上,总计3000台/年。
粗略计算下来,2015年这些厂商总共能供应机器人本体能力为56500台/年,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本土的新厂商,国际小厂商和可能的新进入者。按照罗百辉的推算,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为15万台左右,保有量达到35万台。
根据东莞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近5年东莞有66%的企业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工作,92%的企业表示未来2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已经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有49%的企业节省生产人员10%以上,20%的企业节省生产人员30%以上。
有专家表示,中国成为工业机器人全球第一大买主,许多分析都认为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举动。在市场普遍低迷的态势下,我国制造业中“用工荒”、“高成本”等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压缩了制造企业的盈利空间,凸显了当前业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促使有潜质、有能力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阵痛中寻找新出路。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机器人应成为推动转型的重要力量。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酝酿和推进,也将为我国提供难得的”赶超发展“契机。”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标志,必须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力争在若干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设备等关键部件和装置,重点突破一批面向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数控一代”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选择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并通过O2O全面推行智能制造。
机器人发展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端。拓斯达将树立全球视野,虚心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理性规划投资和研究方向,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加强全产业链的构建,同时致力于“人机协作”,即工人和机器人同时在车间里搭配工作,人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而机器人从事精确度高、重复性强的工作。
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2年工信部就开始思考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和压力,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3年底,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3月底在江苏召开了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峰会,目前又在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
目前工信部正在制定“十三五”相关产业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体系要具备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8至10个产业配套集群,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今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04专项,即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与工具集研发及典型产品应用)将重点支持机床机器人,同时将重点推进在汽车发动机、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六个行业自动化车间的应用。
据了解,许多地方也开始启动扶持机器人生产和使用的政策。珠三角一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已经开始思考和应对这一问题。
近日,拓斯达传出消息,将在松山湖打造机器人产业总部园区,通过“集成商—租赁公司—机器人应用企业”三方合作模式,引入了设备融资租赁机构,以类似分期付款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破解机器人应用流动资金瓶颈。在未来,租赁或者贷款购买机器人或许会成为中小企业应用机器人的主要途径。
东莞市也召开“机器换人”政策宣读会,宣布未来3年内安排6亿元的扶持资金,帮助企业安装和改造自动化生产线。如果企业购买的是本地生产设备,资助标准将提高至总投资的15%。如果东莞产设备投入占项目设备和技术投入超过一半,该项目最高奖励金额提高至300万元。
整体来看,一方面是国家多部委紧锣密鼓地酝酿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层面积极组建各自的机器人产业园或产业基地方面的扶持政策。
随着扶持政策的立体化、全方位推进,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被持续注入新活力,中国装备智能化进程有望加速。以拓斯达、新时达、拓野机器人、普洛汇森等国内主流机器人本体厂商为代表,他们有些或是机器人的最终用户,或是自动化零部件厂商,又或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因此策略也相应有所不同,一些厂商通过横向整合产业链,联合其他零部件厂商,自身专注于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及下游应用的开发。
拓斯达通过自身在零部件的优势和行业优势进行纵向整合,零部件自给自足,以成本和渠道优势占领市场。并通过O2O整合线上资源,线下直接面对客户,直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拓斯达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最终应用行业的制造过程和工艺,以及高性价比的系统集成能力。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