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车间生产大革命:机器人来了

【编者按】目前佛山国家高新区三水园已约有7家企业,共引进40多台机器人,不少企业已尝到机器人带来的缓解招工难、生产效率提升和产能标准化等甜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今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对于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三角而言,随着“用工荒”的突出,或将成为此次自动化浪潮的圆心。


目前佛山国家高新区三水园已约有7家企业,共引进40多台机器人,不少企业已尝到机器人带来的缓解招工难、生产效率提升和产能标准化等甜头。

面对机器人的浩荡“来袭”,产业工人会作何感受?原来立足于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又如何顺应“人+机器人”的变化趋势?最终,是机器人成为生产线上的主角,还是其将老工人赶出了工厂?这些都值得三水思考。

春节后归来,广东澳美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的订单开始多起来。但在其生产车间内,却鲜见工人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几台工业机器人,在陈健这名90后小伙的操控下,不知疲倦地加工生产。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今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对于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三角而言,随着“用工荒”的突出,或将成为此次自动化浪潮的圆心。

而在佛山,机器自动化覆盖率近80%的一汽大众及其一系列配套企业的落户,更被视作佛山制造业革命式的聚变。身处这核心辐射带的三水,不少企业在抢抓汽车产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加快了追赶智能人工时代的步伐。

如果说宏观的形势还略显长远的话,不妨将视线聚焦到机器人刚刚闯入三水的这一瞬间:试用机器人的企业还在与这位“新员工”不断磨合,而干了6年的老员工王伟则从枯燥、单一的工序中解放出来,去尝试学习机械设计等更高附加值的工作。

面对机器人的浩荡来袭,靠出售廉价劳力谋生的产业工人会作何感受?原来立足于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又如何顺应“人+机器人”的变化趋势?无论最终是机器人成为生产线上的主角,还是其将老工人赶出了工厂,三水产业与机器人的故事已然开始。

走进澳美高新的厂房,一片整洁明亮的空间映入眼帘。令人意外的是,只有2-3个工人围着生产线,注视着一个个橙红色的机械手臂,去从事他们以往日日如是的冲压打孔工序。

不知疲倦、不会辞工、产能稳定的“好员工”

“有了机器人以后,就不用担心生产受人的因素的太大影响。”澳美高新产品研发与IE部经理陈舞琴说道,自去年9月下旬至今,公司共引进7台工业机器人投入生产,大概相当于原来10个员工的工作量。

“机器人不会累,只要有电,任何时候都能运作,所以在一些重复性高、可复制性强、但又需要标准化的工序环节上非常实用,对应对目前的人力资源困局也有极大帮助。”

往自动化方向的转型,是澳美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减下的重要选择。广东澳美铝业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向英分介绍,80后、90后的新一代产业工人,已逐渐难以适应铝型材行业高强度的劳作、枯燥单调的工序等传统的工厂劳动模式。尽管澳美的工资待遇在行业上已达中上水平,但每逢春节、夏季工人还是会大量流失。

相比之下,机器人不会辞工、没有情绪则更能满足企业对生产稳定性的要求。陈舞琴认为,机器人参与生产作业后,工人工作也变得简单,不再每天都干体力活,只需按键操作,机器人就能自动生产,即使人员流失也毋需专门培养一批人重新适应生产流程。

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效益在佛山富惟汽配有限公司更为凸显。这家广州本田的老牌配件商,近年来一直谋求打入一汽大众的一级供应体系。去年一汽大众首度公布其南海生产车间应用800多个机器人的消息后,富惟也从下半年开始加快了自动化的步伐。

“这些‘新员工’的效果非常好。”富惟汽配的董事张守治算了笔账,以前冲压环节大概需要40个工人,机器人加入生产后能节省了一半的人力,但产量却增加了一倍,“尽管前期总投入要过千万元,但随着单位时间效率的提升和人力成本的降低,估计3-5年内就能完全回本。”

据介绍,原来靠人工生产,受工人的工作状态和水平影响,废品率难以有效控制,这让企业在出货时容易陷入被动,而机器人则能最大限度减少废品的产生。“目前我们能很稳定地把废品率控制在1.2%左右,基本可以做到机器人从事某一工序的时间相当于人工最大产出的时间。”陈舞琴说。

学会与“新员工”“混熟”

节省人力、效率提升、产能稳定所有这些预期的效果都建基于机器人的正常运作。在澳美高新的一条生产线上,机器人手臂在忙碌中不失条理,与其它生产设备配合有致:从取料到放料,仅数秒间,钻孔锤轰然落下,然后一抽一放,如此循环往复,分毫未爽。

事实上,如此流畅而美妙的场景并非一蹴而就。由于工厂现有的生产节奏是根据原来人工的效率而设定,所以在机器人刚进入车间之初,首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与现有的生产线实现对接融合,否则所谓的最大产出也只能沦为空想。

这对于刚接触这些新鲜事物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机器人没有判断力,所以你配合的每一个工具和程序都要非常标准,每一个细节都要非常精确,才能让机器人按照既定的程式去执行。”张守治坦言。

澳美高新制造部生产经理霍志渝则认为,这种标准化的作业将倒逼企业在模具制作、产品精度等方面的升级。“我们在逐步摸索,像设备的调试和跟进,加工精度的要求等。比方说,我们的模具、刀具放在哪个位置才更方便机械手去抓取。”

而且,有了机器人的参与后,管理人员对生产的分析也能更准确地“对症下药”,因为人为原因被排除后,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就与模具或生产方式有关,这样就方便企业对原有设备和生产方案进行及时维护和提升。

“当然,即使引入了机器人,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生产线进行翻天覆地的大改。”霍志渝表示,尽管机器人生产效率提提高的空间还比较大,但在实际操作时需考虑综合匹配,因为整个生产过程不是单纯考虑一个机械手,还有其他的冲压机、钻孔机等设备。“如果真的要将效率提到最高,那么可能整个生产线都要因此改动甚至替换,这需要付出的成本太大,并不现实。”

同样引入机器人生产的富惟汽配在应对新旧设备磨合的问题上显得更为成熟。这家公司来自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较高的台湾,目前已开始尝试自己做自动化设备的集成服务商。“机器和电脑都是外来的,模具是企业自己做,我们能做的就是将这三方进行有机整合。”张守治说。

在张守治看来,目前这方面国外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但在国内仍以卖设备为主,能提供增值服务的企业偏少。“其实很多企业都愿意去投入自动化,但不会用自动化。尤其在一汽大众在佛山正式投产后,将倒逼更多上下游企业引入机器人,对集成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凸显。”目前富惟新业务的客户也以汽配业的同行为主。

而在自动化领域缺乏经验的澳美高新,则希望能获得更多外界的指导,学习与这些“新员工”“混熟”。

霍志渝期待,政府能搭建一些专业的学习平台,创造更多跨园区企业间的交流机会。“一汽大众不是在旁边吗?如果我们有更多机会跟这些自动化的先行者学习,也许会发现我们整个生产流程还有更多优化提升的空间,有更多的领域是可以用机器人来替代。”

“被解放”的工人都去哪了?

聚焦

高效率、低风险的机器人的浩荡来袭,让工人们传统的劳力付出瞬间贬值。面对这些“新同事”一字排开的气势,那些仍靠出卖劳力为生的工人会作何感受?会否有担心被“抢饭碗”?

陈舞琴告诉记者,在机器人刚进入澳美高新的生产车间之初,工人会因为害怕而不敢靠近,担心因为自己操作不当而弄坏这新科技。而且,操控机器人的编码对工人而言几近天书,更增加了彼此间的疏离。

然而,历经近半年的磨合,如今两者的关系已愈发紧密。尽管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但机器人的高效运转依然离不开人的配合。像老潘这样的传统生产工现在主要负责投料、取料、除尘以及检测产品是否合格。

在此之前,机器人的动作都是以一张张标准化作业的流程单呈现,老潘只需照单重复着一个又一个劳动强度颇大、危险性也不少的冲压、钻孔的工序,仿如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的主角一样,其夸张的表现凸显出传统流水线工作的单调和机械,以及对人的异化。

“我们希望员工能从枯燥、单调的环节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价值、更高科技含量的工作。”陈舞琴认为,目前机器人的应用或许并未对工人造成太大冲击,但对员工素质及其技术能力的要求必然提高,这也推动企业的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与之相适应,企业对工人管理的方式也进行了革新:从以往的关注产量到现在更看重工人对机器和生产流程的维护效果。“这让工人更有欲望去学习一些电脑编程、机械操作的知识,驱使他们从普工向高级技工转变。”张守治说。

“其实生产过程在变的同时,员工的思想也会发生转变,以前他们可能只是很机械地认为,只要每天重复同一道工序就好了,但当看到机器人能代替他们从事这些工作时,他们也会有所触动:如何让我的工作更高效率?”陈舞琴认为,人的价值始终要比机器要高,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加以利用和提升。

在富惟汽配,老员工王伟就率先完成了华丽转身。在入厂的第5个年头,习惯了传统作业的王伟开始与冲压机器人“搭档”,经过半年的熟悉,如今已能比较熟练地操控。“以前一个班40人8小时只能生产4000件,现在同样时间只需一半的人力就可达产9000至1万件。”

但企业的管理者更希望依靠陈健这样的年轻人,去主动适应这一轮生产自动化浪潮。这位90后的小伙,来澳美高新工作还不足半年,却是为数不多掌握机电一体化知识的一线员工。按照他的说法,目前公司对机器人的操作,主要还是靠“以点带面”、“以新带老”,先培养出几个掌控技术较好的员工,再带动起其他人逐步学习。

在张守治看来,像陈健这样的人才未来将会很抢手。“现在企业要找到懂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工比较难,要招到有经验一来就能上手的更少之又少。目前只能通过与一些职校合作,挑选与机械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

不过,有业内人士预判,目前像澳美、富惟等三水企业应用的机器人多从国外进口,投入动辄成百上千万元,这意味着企业要尽快实现投资回报,除了要加大生产外,还需进一步压缩人力成本的负担,而随着机器人应用的扩大或生产线更高程度的自动化,某些行业中的一些重要工序或将面临大规模的“人机换血”。

工业机器人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

关注

从金属表面处理到瓷砖喷釉、从家电冲压到仓储搬运,尽管工业机器人在佛山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已在悄然影响着珠三角庞大的制造业链条。这其中既有80后创业的生力军,也有传统产业跨界转型标兵,部分南海、顺德的机器人厂家甚至已经探索出“无人生产线”等机器人产品丰富集聚后的解决方案。

相比起南顺与工业机器人的“打得火热”,三水此时切入自动化应用领域虽稍显滞后,但并非没有发展的空间。一方面,三水相对低廉的地价,及其佛山国家高新区核心园的身份,对智能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载体吸引力;另一方面,三水生产加工、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偏高的产业结构,在人口红利日渐消减的倒逼下,对产线自动化的改造提升也存在庞大的潜在需求。

据了解,目前佛山国家高新区三水园已约有7家企业试水机器人应用,共引进40多台机器人,不少企业已尝到机器人带来的缓解招工难、生产效率提升和产能标准化等甜头。

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招商局局长何顺荣介绍,园区将率先在现有企业推动机器人应用和设备自动化改造。同时,引入自动化应用的系统集成供应商,为机器人应用、制造提供配套服务,夯实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

据悉,园区计划以机器人应用和配套项目为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的开端,最终剑指机器人整机制造项目。目前像ABB、库卡等国外机器人制造巨头已作为园区在重点招商对象,同时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普拉迪数控、阳程科技等机械装备企业向更高端的智能制造领域发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一汽大众南海生产基地自动化应用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三水机器人产业加速前进。“相比起ABB、库卡等外国机器人制造的‘高富帅’,国产机器人可能更‘接地气’,更能为本土企业实现‘私人定制’,而且今后机器人的功能部件必然趋向本地化,也将为五金、铝材等三水传统产业带来新生的广阔市场。”

该人士还建议,三水发展机器人产业应具备产业链招商的视野,将上游的核心配件、中游的本体制作、下游的集成应用整体引入,尤其要关注国内中小科技型企业,对成长性好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这样的公司虽然偏小,但它的产能爆发性却极大,将利于三水培育出根植本土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