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史陶比尔的主打产品分三类:纺织机械、工业快速连接器、工业机器人,其中纺织机械、工业快速连接器在业内都占据领军地位。谈及当年史陶比尔落户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故事,当时负责招商的开发区管委会巡视员张学宁同样记忆犹新。
一台机器人相当于64个工人
机械手上万次的运动,误差不超过头发丝
0.02毫米,这是比头发丝还要细的距离,机械手飞快的舞动,每分钟120次,上万次运动轨迹的误差不超过0.02毫米!
这是人工永远无法达到的精度,也正展示了机器人的无穷魅力。
在史陶比尔的产品展厅,我们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工业机器人。食品包装、快速分拣、激光切割、加工模具,乃至纺织机械中的“穿针引线”,都看到了一只只灵巧的机械手。
走进技术研发室,一台正在测试的样机不停地输出一袋袋食品。走近了一看,正是大家下饭的榨菜。几块钱一包的榨菜,看起来最平民化、普通食品,却是如此的高科技生产而来。
我们印象中的机器人机械作业,无非是汽车生产线上上上下下的机械手,为汽车自动焊接、装配。“这在机器人里还是小儿科,在提高速度的前提下,确保不差毫厘的精度,才是体现机器人的最大价值。”吴越明说。
这里的机器人,既有四轴的,也有六轴的,简单地说,就是既可以平面运动,也可以三维方向运动。
机器人还能胜任许多人类无法承受的恶劣或危险的工作环境。《拆弹部队》中出现的排爆机器人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而在工业生产环境中,诸如高温高热、肮脏有毒等作业场所,正是机器人大显身手之地。
“比如我们的喷涂机器人,除了能实现精确到0.02毫米之内的油漆喷涂,更能彻底解决油漆对工人的身体影响问题,各大汽车厂家都会采用。”史陶比尔技术工程师陶雪军介绍。
宝马、奔驰、奥迪、大众,这些德系汽车大牌都是他们的客户。苹果手机、戴尔电脑……这些时尚电子产品风靡全球的背后,也有史陶比尔机器人的功劳。
比如奥迪的同一条装配线上,可以根据订单要求同时生产从A3到A8的不同车型,这种灵活的柔性化生产,近年来被诸多大牌车厂运用。史陶比尔新型机器人在其中大显身手。这种机器人手臂上可接多达十来个接头,就像枪盘轮换一样,随时可以针对不同的车型,转换上相应的工具。
工业机器人由于集成于各项生产线系统中,身价也各不相同。像精密的喷涂机器人单价一般要几十万元。尽管“身价”不菲,但这铁打的身板可不是人工所能比拟的。“机器人不用吃不用喝,也不会生病,可以24小时运转,只需定期保养即可。”吴越明颇有信心地说,我们的机器人可以保用20年。
史陶比尔自己的工厂就是高度自动化的典范。在这个产值连年快速增长的工厂内,工人还不到100人。厂房内一条条自动装配线,高速地运转。除了少数几个设备管理人员,几乎看不到流水线上的工人。“这里总共10个人分组轮班,抵过了原来200多人的工作,相当于一台设备顶了64个工人。”在太阳能接头自动装配线旁,工程师陶雪军介绍。
一家全由中国人掌管的外资公司
从本土化制造走向本土化创新
走进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围垦街123号的史陶比尔,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化大楼令人过目难忘,其中又不乏风水球、盘龙等中国元素。在坚持瑞士精工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本土化,成为史陶比尔十多年快速发展的一大法宝。
“快速、简便、洁净”,史陶比尔展台上的几个大字,也正是要传达给用户的一种理念。史陶比尔的这一理念在细节中处处体现。厂房顶上都铺上了太阳能发电光板,卫生间的热水、员工电动车的充电,都由太阳能来实现。除了生产车间,甚至在财务办公区,也实现了自动化处理。一个高大的柜子下,工作人员只需输入指令,账本就自动上下存柜出柜。同样,在史陶比尔的材料仓库,巨大的货架也实现自动化,生产车间的指令一输入,仓库里相应的原料就会自动下架出货。
好公司离不开好团队。史陶比尔杭州公司是一家纯外资企业,却全由中国人来掌管。
领头人吴越明博士,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早年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后留学法国,攻读博士完成后就职于史陶比尔法国公司。1997年选址杭州,建立史陶比尔在亚洲的第一个工业生产基地,吴越明功不可没。“进入中国、选址杭州,其实看重的就是国内发展前景广阔的市场。”
“我们的员工75%是大学以上学历,有助于企业从本土化制造向本土化设计、本土化创新过渡,”吴越明说,刚到杭州办厂时,连一颗螺丝钉都要进口,现在许多产品已实现50%以上的本土化制造,有了雄厚的人才队伍,企业正逐步向本土化设计转型,最高目标是实现本土化创新。
企业的本土化特色也是与产品的需求市场分不开的。工业机器人并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针对需求个性化打造。史陶比尔的优势在于不管是哪种行业、哪种生产活动,他们都能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而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大脑”的控制器,史陶比尔则采用了开放性平台。可方便地为各行各业进行二次开发,以达到专业定制的效果。史陶比尔已计划在杭州工厂增加工业机器人的装配生产线,以便更好更快地响应本土客户需求。
从“小作坊”到行业领导者
工业机器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早晨一觉醒来,有机器人“保姆”给你做好早饭,婴儿哭闹了还能推摇篮、喂牛奶,当全家上班去了,机器人又忙着打扫卫生……这样的机器人时代的家庭生活被多少人所憧憬。
个性化的机器人服务将来或许会与时俱进。不过,“其实机器人的出现,最大的进步是解放了生产力。”吴越明认为,当前正处于工业机器人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在中国,史陶比尔的主打产品分三类:纺织机械、工业快速连接器、工业机器人,其中纺织机械、工业快速连接器在业内都占据领军地位。工业机器人的增长势头则令人赞叹。他们的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装配、喷涂、涂胶、检测等众多领域。
不过,说起史陶比尔公司的“发家史”,小而精,就是它的一大特点。吴越明说,1892年在瑞士创建时,当时还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以制造纺织机械为起点。正是瑞士精工制造的理念让企业发扬光大、百年长青。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史陶比尔颇有前瞻性。早在1982年,史陶比尔已经成立了工业机器人部门,经销美国UNIMATION公司的PUMA机器人,1988年,史陶比尔成功收购了UNIMATION。而UNIMATION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器人专家恩格尔伯格所创立的企业,PUMA正是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史陶比尔如今已是全球范围的工业机器人领先者之一。
谈及当年史陶比尔落户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故事,当时负责招商的开发区管委会巡视员张学宁同样记忆犹新。当初企业考察的几个开发区,有的不是嫌项目投资少,就是嫌项目规模不够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查阅了史陶比尔的“身世”,了解到史陶比尔的产品在细分市场中有很强的技术竞争力和品牌效应,并且对提升杭州精密机械制造业水平大有益处,最终双方一拍即合。结果在原来小小的1.1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史陶比尔经营业绩连年突飞猛进,迅速发展壮大。张学宁对此颇多感触:在一个项目引进初期,千万不能以投资规模来论英雄,而更应看到其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市场的发展潜力。“依靠高技术附加值来获取效益,史陶比尔这类企业是我们发展制造业的方向。”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机器人使用国。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似乎已成了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代名词。伴随“机器换人”理念的兴起、机器人的大量使用,许多欧美先进的自动化理念、方法和工艺不断被我们学习、吸收和提高。机器人的大量出现,解放了工人繁重枯燥的重复劳动,使人们可以远离难以承受的诸多危险、污染的工作环境,实质是人类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
“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何保证和提升中国制造的地位,工业自动化,是一条必经之路。”吴越明说,史陶比尔对机器人未来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十分乐观。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势头,今年1月,史陶比尔杭州公司实施“腾笼换鸟”,搬入了新厂区,新厂占地面积比老厂扩大了四倍,二期完成后,建筑面积总量将增长6倍以上。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今年的销售产值也有望突破10亿元。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