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第3期《美国海军学会会刊》刊登了一篇有关中国造船业发展如何促进中国海军现代化的文章。作者是迈克尔·C·格拉布(美海军少校)和加百利·科林斯。下面是一位网友刀鲸翻译的该文,我们刊登此文并不代表我们同意或证实其内容和观点。
近年来,中国开始认为造船业是一项战略产业,需要给与特殊的照顾和支持。这是因为造船业不仅能够在船舶领域创造巨大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促进了钢铁等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之所以说造船业是战略产业,这是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中国在全球航海业所占比例不断加大,造船业既是一个受益者,同时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中国的海洋产业占了2006年中国GDP的大约10%,而且如果考虑到中国进口大量原材料和出口大量制成品都要仰仗海上运输的话,那么中国对海洋产业的依赖程度就更大了。尽管许多造船厂名义上仍是国有企业,但实际上北京的海洋产业政策制定必须要应对不断快速发展的民船市场和航运业所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能够让中国造船业政策制定者们彻底清醒。
1980年,中国民船产量仅为22万载重吨,而2006年中国就下水了1300万载重吨的新船,预计到2010年这个数字会超过2000万吨。而且,到2020年时中国年海上贸易额预计会达到1万亿美元,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由中国建造的民船完成的。
尽管目前民船出口占了中国出口总吨数的绝大部分,但近年来,中国船厂建造了旅洋Ⅱ级防空导弹驱逐舰和江凯级导弹护卫舰以及两种新级别的核潜艇,这引发了一些疑问,究竟民船技术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
这些新级别的舰艇与以前中国制造的舰艇相比,技术上要先进得多,也更加复杂得多,建造这些舰艇的船厂既生产军船也生产民船。
从历史上看,中国不断进步的民船建造技术毫无疑问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海军现代化。军船建造技术可能受益于先进的船体结构、模块化造船技术、诸多子系统技术取得的进步、不断增长的造船能力以及其它很多领域取得的进步。对中国造船业的回顾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民船制造业的进步如何影响未来中国海军的发展。
最新的技术进展
中国主要的造船厂已经或者正在采用最新的船体分段建造技术和先进船体舾装方法。考虑到将来可能要扩大生产能力,这些现代化船厂使用现代化的造船方法、多条组装生产线。现有大部分船厂的基础设施不足以建造当今现代化的民船,所以这些造船技术应用起来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日本、韩国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国家的现代化民用造船厂通过多年奋斗白手起家、投资建造新型环保造船厂,已经取得了世界造船业领头羊的地位。这些新型环保造船厂优化规划设计以达到高效的原料周转,包括现代化大吨位龙门吊车在内,而且还用陆地平移的建造设备、升船机或者是浮船坞代替倾斜船台作为新船下水之用,这样可以使大型部件装置和船只的下水更加方便。
在中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大连造船厂2号厂和青岛海西湾造船厂以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位于上海外高桥、长兴岛和广州龙穴的造船厂高度重视新型环保造船设施的发展。这些新的大型造船厂拥有最新的船体分段建造技术和其它一些现代化的造船技术。现在最主要的中国造船厂都拥有进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设备和生产设备,它们更加有助于先进生产技术付诸实施。
通常,这些更加有效的生产方法在军用造船领域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比如缩短舰艇建造时间、增加建造量和降低单位建造成本。然而迄今为止,可能毫不奇怪的是,中国最现代化的造船厂一直致力于生产用于出口的民船。和欧洲、日本、韩国的造船发展趋势相似,中国也将最大的、最现代化的造船厂用来生产民船,而让较小的、较老的造船厂生产军用舰艇,后者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生产数量也较小、生产计划不合理,一般生产较小尺度的舰艇。
结果,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造船设施所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帮助中国获得全球民船市场的更大份额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要比其在解放军海军现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大。然而,如果全球战略形势变成类似于“冷战”的环境,那么中国将会为了国家安全利益而让这些新船厂停止生产民船,而致力于生产军船。系统集成单是先进的造船厂和生产流程不能保证一定能建造复杂的现代化船只。在船上有限的空间内如何将数量众多的机械和电子设备、运输和居住体系高效地集成在一起一直是舰艇设计师和造船专家的头等难题,而且在建造复杂的战舰过程中经常成为最大的挑战。尽管一艘超大型油轮上的24个系统中可能拥有200多个主要的机械和电子设备,但单是一艘现代化的驱逐舰推进动力舱就能容纳这么多设备。因此,中国海军舰艇设计师和造船专家能否成功地将各种系统集成在设计愈加复杂的战舰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迄今为止,散货船和油船一直是中国主要建造的民船,但是其设计过于简单,对于提高军用舰艇建造的系统集成能力毫无用处。
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最近建造的15万吨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以及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正在建造的液化天然气船却和上述两种船型不同,它们要复杂得多的。这些船只上的货物处理和贮存设备很先进,是民用船只中的顶尖设备,而且超过了大多数军辅船的标准。
中国设计建造上述复杂船只时在系统集成领域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考虑到一般都有外国技术的帮助在内,这些进步就不尽人意了。外高桥船厂建造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使用了韩国建造同样船型所需技术团队人数的4倍,船只舾装中最复杂的部分计划到新加坡进行。同样,在沪东中华造船厂建造的液化天然气船项目中,法国造船专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海军方面,从旅洋Ⅱ级防空导弹驱逐舰和其它新近入役的军舰外表看,其系统集成能力似乎得到了提高。旅洋II级装备了解放军海军首部相控阵雷达,作为作战系统的核心,该系统还包括中国自行生产的HQ一9舰空导弹和48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将这三个子系统集成到一个远程区域防空系统中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可能预示着解放军海军蓝水作战能力的提高。虽然这可能是事实,但目前关于旅洋II级舰上系统的实际作战效能还未可知。还有一种似乎可信的解释是,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和基洛级潜艇,这表明其将最复杂的系统集成到现代化军舰上的能力仍然受到一定限制。设备外购比例很大基本的居住设备、甲板设备以及其它相关的非作战机械方面,军用舰艇和民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近年来,随着海军舰艇使用更多的民用计算机处理器和网络、驾驶室控制和导航设备以及其它的现有商用成熟技术来努力控制成本和促进更加频繁的技术升级,军民用船只零件的通用程度明显增加了。因此中国民用海事设备工业的发展会进一步推进海军的现代化。
现在的民用海事设备工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领导层的关注之一。总的来说,中国制造的民船上只有40%的船用设备由国内提供。而对于高复杂特有船型来说,这一平均数字又会急剧下降,大大低于韩国和日本造船厂85%和96%的国内船用设备平均提供率。目前,中国不能生产许多船用关键设备,仍然依赖国外进口。国内提供建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所用设备的能力还严重不足,船用设备工业的低水平发展成为了未来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瓶颈。
毫无疑问,中国海事设备工业存在的问题同样也已经影响了海军现代化进程。长期以来,中国海军的主要武器系统依赖国外制造、国外许可证生产或者用逆向工程技术仿制,尽管最新级别舰艇上的国产作战系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大部分海军舰只仍然使用进口的作战系统设备。无论是军用作战系统还是民用设备,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都很大。外购大幅增加了采购和周期维修成本,同时也增大了系统集成的难度,还对舰员训练提出了额外要求,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由于缺乏俄制电子海图仪的技术指导文件,基洛级潜艇艇员只能采用人工绘制航海图。此外,中国海军2002年进行首次环球航行时,德国技师也曾经到“青岛”号导弹驱逐舰上维修德制MTU柴油发动机。这些例子表明进口技术也会给海军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同样也表明,中国如何提高自身海事设备工业的水平也会极大地影响民用和军用造船业的发展。
落后的推进技术
在种类繁多的船用设备技术中,船舶推进系统最具军民一体化的潜质。中国在船舶推进系统领域一直努力发展本国技术,但更重要的是,推进系统可能是造船业中最能直接转换的军民两用技术。世界上大部分海军军辅船都使用民用柴油发动机,但不像美海军舰艇大都使用高性能的燃气轮机和核反应堆,中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也主要使用由民用型号改进而来的柴油机作动力。
中国柴油机发动机主要依靠进口技术。通过许可证生产诸如MAN—B&W和瓦锡兰等名牌柴油机,沪东重型机械厂以及陕西、大连、宜昌船用柴油发动机厂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民用柴油机生产厂,但是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家发动机制造商成功生产出自己设计的发动机。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制造的发动机性能还可以,但仍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中国制造的绝大部分民用柴油发动机仍然是通过许可证生产的国外型号仿制品,主要是欧洲的。从1999年起,本国设计的发动机仅占中国建造船只所装备的四冲程中速柴油发动机的11%,占大型民用船只配备的二冲程低速柴油机的比率还不到1%。据报道,中国的发动机制造商在生产和搭配啮合大型船用柴油机用的发动机组和曲轴时仍然面临着困难,国外的授权公司经常提供技术支持,并在中国厂家生产最先进的发动机型号时进行质量控制。
在舰用发动机方面,中国本土技术所占的比例同样很低。没有什么公开的消息源可以确定进口的和本国经由许可证生产的发动机所占的比例,但是中国海军舰艇上大部分发动机的设计来源非常清楚。德国MTU柴油机被用于宋级潜艇、旅海和旅洋I/lI级驱逐舰上,可能还包括中国最新的两栖登陆舰。同样,法制皮尔斯蒂克柴油发动机是江凯级、江南级和江湖级护卫舰、红箭级导弹艇以及8艘另外级别的登陆和辅助舰只上的主要动力。
和柴油机一样,中国在船用燃气轮机领域一直以来也很弱。国产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步伐缓慢,严重阻碍了燃气轮机的发展。涡扇发动机非常现代化,而且效率很高,但技术进展也很慢,因此影响了高性能战机和船用燃气轮机的研制和使用。因此,迄今为止,国产燃气轮机仍未投入使用,几艘为数不多的军舰使用的燃气轮机中有些是1989年之前从美国进口的,有些是在1989年后从乌克兰进口的。
短期内,船用燃气轮机的发展对中国海军现代化产生的直接影响还较小,但有迹象表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会在此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解放军高度重视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最近生产的歼一10和歼一11战斗机预计使用国产W一10A涡扇发动机。初始型号w一10和其它更早型号的涡扇发动机的发展不太成功,但是据说W一10A的技术得益干装备苏一27、苏一30和早期歼一10的俄制AL一31F涡扇发动机。而且,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在2002年制造了中国首台国产的由航空发动机衍生而来的燃气轮机,即由昆仑喷气发动机改进而来的QD一128燃气轮机,中国正在积极地研制更大的由航空发动机衍生的燃气轮机,以用作发电和其它工业用途。
W一10A和这些由航空发动机衍生而来的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将会有力地促进中国船用燃气轮机的发展,并有助于填补长期以来的国产发动机技术的空白,迄今这一空白阻碍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
人员因素
如果能够掌握最新造船技术的本土人力资源不相应增长的话,中国获得的先进技术就会减少。这包括推动研究和设计领域创新所必需的技术工程师,建造高质量船舶所必需的具有专门技能的高级技工以及高效运营大型造船企业所必需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技能人才一般都可以遍及造船业的各个部门,因此很可能直接影响到中国民用和军用造船业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造船厂庞大的劳动力数量是某种政策的结果。国有企业要为众多的人口提供工作,尤其是主要的沿海城市都挤满了从农村涌入的大批工人。而且,由于政府限制或者禁止解雇工人,许多造船厂的负担很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造船厂臃肿的人员并不能提高生产率,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这些劳动力可能会产生一些间接的战略性效果,后者会使海军受益。这些船厂让越来越多的工人接触到造船业,提高了各种技能,有利于让在一个长期缺乏海洋意识传统的国家里生活的民众更多地了解海洋。而且,中国造船厂的劳动大军中有一支人数不断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队伍。中国的大学每年培养大约1500名船舶设计师,再加上国外留学的,这样目前中国到造船业相关技术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数量就赶上或超过了其竞争对手。获得经验中国海事设备和船用推进系统工业的缓慢发展限制了借助其蓬勃发展的民用造船业进行民为军用的直接转换,但毫无疑问,解放军海军获益于民用造船业所带来的现代造船技术、维修技术和军民转换技术。中国民用造船业的发展产生的间接影响可能会对解放军海军的现代化进程带来最大的帮助。战舰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系统集成、船体设计和材料使用一般和民用船只不同,但是现代民用模块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转为军用,中国海军的舰艇设计师、机械工程师、焊接师和船厂普通工人从民用造船业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技能,这也提供了主要造船技能的战略储备,一旦有需要,这种储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到军船建造中。
究竟是促进民船业继续保持优势地位的同时推动了海军大规模的造舰高潮,还是两者均衡发展,在未来几年里仍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重要战略因素。
近年来,中国开始认为造船业是一项战略产业,需要给与特殊的照顾和支持。这是因为造船业不仅能够在船舶领域创造巨大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促进了钢铁等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