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大家对工业软件的讨论,虽然几篇文章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是个人认为这是好事,因为大家都开始有了共识,即要重视工业软件的发展,有争议绝非坏事,差别在于定义边界,对于软件发展的看法。
工业软件是知识的容器
工业软件领域,无论是数字化设计类的CAD/CAE/CAM/CAPP,控制系统、工艺建模仿真,还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工艺软件,都是具有非常显著的行业特征与属性,包括机器学习模型与算法的工业场景应用,都包含了对行业Know--how的封装,是将产业的智慧通过一种可复用的形式作为组件来使用,提升品质、效率,降低成本,无论材料、机器、人工、工程时间的消耗,因此我觉得工业软件是以这样的知识为核心构建的,包括了运行硬件的RTOS,runtime、开发平台、应用工艺包,是制造业全体智慧的凝结,通过科学的方法,包括数学建模,软件工程方法,测试验证实践长期积累起来的。
知识复用以软件复用形式体现,而智慧则在于它用于分析,判断与决策,它是为了代替人的不确定性和难以继承性,但是同样是来自人的智慧,因此人会开发软件工具与封装知识来代替自己。
狭义的讲不能把工业用的软件称为工业软件,而是凝聚了制造业本身的知识以及动态的智慧行为。
工业软件为什么没有发展好?
简单说就是“难”,因为(1).似乎投入大产出小,不像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可以有巨大的市场,而工业软件却行业属性太强,而且需要巨大测试验证成本;(2).缺乏人才:这是一个大问题,工业软件往往跨学科,机械,电气,工艺,通信,安全,软件工程多种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要试错,失败才能锻炼人才,而制造业由于总是处于“代工”为主,利润微薄因此难以吸引人才,人才培养的难度太高;(3).重硬件轻软件,买硬件可以获得即时满足,而软件大概需要延迟满足;(4).创新力不足:建模仿真软件是创新的基础,按照第一性原理要回到物理化学对象的本质,才能真正完成自主创新,但如果多是测绘别人已经验证的设备与系统那么就无法让数字化设计软件得以成长,而缺乏个性化差异化竞争力的战略指引就不会去花费精力在长期工艺打磨而拿现成的系统来用,毁灭了自主工业软件的发展;(5).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其实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是有体制保障的,就是他们对专利的保护,如果不能保护企业的自主研发成果,就会抑制自主研发,工业软件投入大得不到保障大家失去意愿,这一点尤为重要。
如何发展好工业软件?
如果知识是工业软件的核心,就要以此为准发展工业软件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先行,确保企业的成果可以获得盈利才有动力,做好这件事事半功倍,有点理想主义的感觉。
其次:构建高效生态系统:确保产业链内部交流,国际国内厂商相互渗透,上下游共同努力发展制造业水平,不要搞对立树敌,毕竟我们要与世界接轨开放,借助开放的资源发展自己的事业,毕竟开放才能发展,但是必须明确自身发展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在于市场试错机会,但是我们没有发挥这个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软件,消化学习不会过时,最优的格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衡状态,现在大家的焦虑在于认为不平衡,没有筹码打不了好牌,把自己优势发展好,借力而不是闭门造车。第三,工业软件的人才需要跨学科融合培养,因此要打破教育中的垂直专业划分过细,产业与教育结合发展才能有高素质人才基础。
第四,方法论与体系支持:重视自主创新,突破价格比对优势而是进入差异化竞争,合作竞争的阶段,这些需要管理学科、组织,战略咨询力量的支持,在精益研发、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寻求支持,工业的事,站在局里的人未必清楚,旁边的人看的更清楚,其实工业的人往往缺乏对其它学科的敬畏,很多人觉得技术很牛,但是术业有专攻,如何高效组织生态系统,组织团队,这些方法体系也能大幅提高效率。
赵敏老师讲TRIZ就是一种高效方法体系,林雪萍老师带我们研究美国制造创新网络时就让我们看到构建生态系统的方法规则,精益与敏捷开发在商业软件领域的成熟对工业同样有帮助,如何进行项目组织控制进度质量一样重要,管理也是生产力,但是工业人喜欢谈“硬核技术”而忽略软的实力,巧实力,这大概是工程技术人群的傲气吧?
讨论是好的,意见不同是好的,只要大家为了制造业进步。
(宋华振)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