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资本的过度追捧与去除泡沫的低谷之后,3D打印进入了成长与实质应用阶段。11月7日,广州本土创新企业黑格科技宣布将推出新一代应用于口腔领域的“D-OS”3D打印机,该3D打印机可以带来1小时内即刻诊疗、种植、修复的诊疗体验,助推牙科生态链数字化发展。
受限于打印速度较慢,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如何走出实验室,实现批量化、规模化的应用也成为了3D打印产业的痛点。但令人欣喜的是,目前3D打印在医疗健康、航天航空、汽车等工业领域的市场应用已经初步取得了积极进展。超500家的本土3D打印企业也将在市场竞争及资本的助推下,进一步兼并整合,推动行业的成熟发展。
增材制造技术俗称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兴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增材制造(即3D打印)产业产值73.36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增速较去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工信部、发改委、财务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重点提及: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利用增材制造云平台等新模式,线上线下打通增材制造在社会、企业、家庭中的应用路径。
据介绍,3D打印技术在国际、国内牙科市场,已经有成熟的应用,可应用于制造手术导板、牙冠牙桥、牙科模型和隐形矫治器等。但尽管如此,患者到牙科就诊,往往需要分几次才能完成牙齿的修复或种植。
而黑格科技研发的这款3D打印机则致力于解决这种行业痛点。黑格科技创始人兼CEO桂培炎介绍,牙科医生做出治疗方案之后,3D打印机会根据仪扫描结果,通过软件自行设计然后生产。1-2个小时之后,根据患者口腔特点定制的牙齿,就可以戴到患者的口腔中。对牙科医生而言,可以帮助牙科医生更有效掌握患者病情并更快速地提出治疗方案;而对消费者而言,则能节省大量的时间金钱成本。
“对牙科诊所而言,搭配诊所现有设备,患者一次就诊,即可自行设计及生产,当场戴牙。而在牙科技工所,它可以无缝对接数字化口腔诊所,搭配牙科技工所现有设备,实现口腔产品高效的数字化小批量生产。” 桂培炎表示。
超500家3D企业加强布局市场
在黑格全面布局数字化口腔领域的背后,是国内众多3D打印企业紧锣密鼓争夺细分市场的缩影。
据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统计,2015-2017年的3年间,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实现了翻倍增长,年均增速超过30%。2017年,中国增材制造领域相关企业超过500家,产业规模已达100亿元,今年上半年,中国增材制造产业维持25%以上增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此,3D打印的普及却没想象中的快。桂培炎坦承,目前3D打印的应用市场正从设计环节的原型制作上升到定制化工具的生产制造阶段,但是要真正实现批量生产,除了技术和材料性能提升、传统生产观念的革新等,生活应用场景的拓宽和挖掘,都需要时间。
中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专家卢秉恒也曾公开表示,要提高3D打印技术的应用率,解决好“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景”的问题。
众多3D打印企业在纷纷寻找工业规模化的突破口。在桂培炎看来,口腔市场或是3D打印和生活应用场景结合的重点领域。
据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年中国口腔医疗市场空间分析》预测,预计到2020年,全国口腔医疗设备及相关产品与服务市场将突破4000亿元。“每个人口腔特点的不同和个性化的需求,让口腔行业对3D打印存在天然的高接受度。”桂培炎表示。
除了在医疗领域,目前3D打印在工业应用上有较大突破的还包括了航天航空及汽车等制造领域,早在2016年,空客公司就出品全球第一架3D打印飞机THOR。据悉,航空装备的结构复杂、精度和性能要求高,这使得制造过程相当复杂、周期长。但增材制造技术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航空设备的研发时间和制造流程,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工程投入。
资本投资回归理性 市场还待兼并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与黑格科技类似,本土的3D打印企业多为初创型的小企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尽管中国3D打印企业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国内规模最大的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4亿元,不到美国3D打印巨头Stratasys公司年销售额45亿元的7%。业内分析指出,中国增材制造市场格局分散的原因在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当前中国仍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从新技术发展规律看,到一定阶段后,通过兼并实现市场整合是一个趋势。
而资本的选择与回归也将直接重塑这种整合兼并的过程。就在不久前,黑格科技获得了由IDG领投的A轮3.25亿人民币;而继2015年获得由联想之星与协立资本共同领投1800万元A轮融资后,本土企业Polymaker又于日前拿下了赛天资本领投的另一笔融资;巴斯夫风险投资公司则宣布将投资另一家3D打印机生产商上海普利生。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17年,全球3D打印行业融资事件超过60次,仅公开的具体融资金额累计超过50亿元。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市场监管趋严、行业去伪存真加速,以及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发生,增材制造热度逐步降低,资本市场对增材制造企业估值趋于理性。
IDG资本方面表示,3D打印企业对应用场景的深挖和租赁模式的创新所衍生出的竞争力,正是资本所相中的。“不仅仅只专注于技术或服务等某一方面的投入,而是以打通整个3D打印应用链为核心,能够真正把3D打印应用到各行各业,这样的商业模式更具前瞻性。”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