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双管道模式的生物3D打印在医疗临床的应用

3D打印作为先进制造领域的代表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各个行业,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些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便是医疗健康领域。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Future Market Insights发布的报告称,全球3D打印医疗设备市场在2016年将达到2.796亿美元,并在未来十年保持17.5%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2年,医疗3D打印将占据整个3D生物打印技术市场份额的30%。

相比国外,目前我国3D打印生物打印研究公司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但在政策利好下,口腔修复、骨科、器官组织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涌现一批综合实力值得关注的公司。

猎云网近日接触的诺普再生医学,专注于研发3D生物医疗打印平台和临床应用,目前已搭建完成全球最先进的7个喷头的3D生物打印机,拥有2个产品研发管线3个在研产品,成功打印出皮肤、软骨、肌肉、器官元等。

打造“自主创新”+“医工合作”的双管道模式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国家卫计委以及财政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将实现快速发展,推动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但在诺普再生医学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杨熙博士看来,3D打印产业仍存在三大问题:一、目前3D打印公司规模较小,在关键技术上比较薄弱,研发力量有限,缺少材料的标准化及工业化;二、3D打印产业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少行业标准;三、作为多学科交叉领域,严重缺乏多方面专业领域的人才。

基于以上背景,诺普再生医学定位为立足开发Organ Printing United System (OPUS) 技术为基础的3D生物医疗打印平台系统,为临床、科学研究、药物开发等生物医学领域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基于生物3D打印技术开发突破性的人工组织替代物和突破性疗法。

未标题-13.jpg

诺普再生医学3D打印的人体组织(企业方供图)

杨熙博士表示,这是目前最为领先的适合于临床的生物3D打印体系,诺普再生医学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医工合作”的双管道模式,让生物3D打印切入临床,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导向,从而进行业务开展。实现从学术到产业的突破需要面临许多的挑战,但通过与医院的大量合作,能够从目前的市场需求着手,开发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一方面,诺普的OPUS平台是国内领先的生物3D打印平台,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另一方面,诺普与多家医院展开合作研究,能够根据临床医生的意见进行材料和打印技术的改善。”杨熙说道。

聚集两大核心优势:OPUS平台技术、诺普再生医学团队

相比其他3D生物打印公司,杨熙表示,诺普再生医学具有两大优势,从技术上,诺普再生医学自主研发的基于OPUS的生物3D打印,具有高达7个打印喷头的集成化多喷头打印机OPUS PRO,突破了现有3D打印机打印尺寸的限制,实现了所有生物打印材料(包括细胞、天然大分子、无机材料、合成高分子等材料)的同时打印。

其次,具有临床实用性的打印工艺,可打印具有维管的精细三维结构,构建出类似细胞外间质的微环境,可打印出与人体相似强度的组织;而诺普再生独有专利配方的生物墨水,易于打印的同时,也兼具细胞友好的特性,使得打印后细胞活性达90%以上。

目前,这套适合临床适用的组织替代物的OPUS生物3D打印平台解决方案,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中心鉴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申请了4项专利。

另一方面,3D打印技术需要材料学、机械学、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等多方面专业领域的人才。诺普再生医学由多名生物3D打印领域国际权威专家和具有500强企业丰富运营经验的团队创办,创始人刘洪原来是Life Technologies亚太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部的负责人。

在人才和技术的驱动下,成立2年的诺普再生医学在短期内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目前,诺普共拥有2个产品研发管线(皮肤、骨/软骨),部分已经完成了原型设计和动物验证,建立完成服务于临床的GMP级别的生物3D打印实验室,以及同国内众多知名研发机构和临床医院签署科研服务项目。为保持技术优势,诺普一方面扎根于国内,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关注国际发展方向,参加行业会议、与国际团队合作。

谈及未来规划,杨熙告诉猎云网,目前,诺普已确定清晰的商业模式,现阶段,以“开放实验室+云平台”的方式通过与顶尖的医疗和学术机构、大型医药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占领学术制高点,学术推广的方式迅速占领全国市场。如今,诺普已和苏大附一签订协议,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九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多家顶尖医院达成意向,部分产品将合作验证以及科研合作产生收入。

融资方面,诺普再生医学已于去年完成由启明创投和道彤投资共同投资的天使轮,目前正在寻求Pre-A轮融资,融资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人才建设等。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国产全固态电池自动化3D打印制造平台正式发布
  • 23-07-26
  • TCT对话欧瑞康:与空客、阿丽亚娜集团联手,走向航空航天领域“霸主地位”
  • 23-07-26
  • 超高速3D打印机制造高铁零部件
  • 23-07-26
  • 降本增效近九成! 3D打印为汽车原型验证注入“加速度”
  • 23-07-26
  • 大众汽车安装第二套MetalFAB系统;铂力特与日本ORIX
  • 23-07-19
  • 来TCT Asia,一展尽览「车企3D打印技术应用方案」,快
  • 23-07-19
  • 展商必看 | 关于这些参展前的准备,您都做好了吗?
  • 23-07-11
  • 逐梦苍穹,回顾GE航天航空增材制造之旅,中国航天航空能否弯道
  • 23-07-07
  • 哈佛大学3D打印合成心脏瓣膜
  • 23-07-05
  • TCT亚洲峰会——航空航天论坛→被千人围观的峰会报告!现在预约免门票!
  • 23-07-04
  • 7大类主流的3D打印技术
  • 23-06-28
  • 九月开讲!陈刚教授谈3D打印生物传感器;牙科巨头士卓曼谈3D
  • 23-06-27
  • 你一定不知道,联合利华、花王是如何将3D打印融入包装设计流程
  • 23-06-20
  • 3D打印新闻简报:3D Systems尝试收购Stratasys、Sintratec推出全材料平台、铖联科技完成B轮融资等
  • 23-06-09
  • 宝马的兰茨胡特(Landshut)工厂目前能够自动3D打印大型砂芯,用于铸造高效发动机的气缸盖。
  • 23-06-08
  • “星舰”升空后爆炸解体:航天创新从来不易,3D打印扮演重要角色
  • 23-06-08
  • 特邀上海九院王金武教授团队,解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无限潜力
  • 23-06-08
  • 9月12-14日邀您体验应用驱动变革!「TCT亚洲峰会」20
  • 23-06-08
  • TCT亚洲展:探索3D打印技术的未来
  • 23-06-08
  • 2023 TCT亚洲展预约参观全面启动,邀您提前一览首波展会亮点
  • 23-06-08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