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德国制造”教我们的事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在本周第十九大上,习总书记发表他对制造业的想法。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层层推进,一场针对工业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角逐”宣告启幕。截止目前,中国的智能工厂已遍布146个行业领域。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科技应用方面,中国创新之快令世界侧目。而这离不开那些深刻影响着中国企业的“德国制造”。
2013年,德国政府率先提出了“工业4.0”战略,随后包括DMG MORI、DÜRR、CARL ZEISS、SIEMENS在内的等多家德国企业便开启了逐鹿工业4.0的征程,他们相继推出的CELOS系统、digital@DÜRR、PiWeb软件平台、数字化双胞胎(Digital Twin)等超前解决方案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德国的工艺深入到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德国人的厨房堪比化学实验室,所有的食材都是要经过精确计算,每一道的加工时间和关键环节的加工温度也严格尊崇标准。因此,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自然也延续进了生产制造过程中。
印象中,但凡提到“德国制造”,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细节”、“严谨”、“精准”等。作为这众多“德国制造”里的重要一员,早在 1973 年,以精密光学仪器产品闻名全球的蔡司就推出了三坐标测量机UMM 500,当时的精度已经能够达到0.5 微米,为精密工业生产带来了福音。之后,蔡司持续钻研坐标测量和光学测量领域,同时还在计算机断层扫描(工业CT),生产过程控制及检验、各类探针以及软件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那么,当工业4.0时代加速到来,生产技术与信息技术不断跨界融合,测量专家蔡司又在埋头苦干点儿啥?
质量数据化分析
在工业4.0时代,有一个词儿我们天天见——大数据。在真正接轨工业4.0后,不仅数据采集将发生变化,而且数据的处理也将发生变化:分散式智能系统将会在传感器中预处理数据,并将其还原成最重要的数据再进行发送。这使企业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传输时间和防止数据堆积如山变得无法评估。
还有一件事对未来也是决定性的:在测量数据的基础上,用于生产的软件解决方案将会自动发出指令。今天,你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在工厂里率先出现。例如:许多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正在采用蔡司的一款中央软件平台PiWeb,通过它对他们的工艺过程和质量信息进行融合。通过借助PiWeb ,在遇到所测量值中出现偏差时,对决定如何调节焊接机器人作出评估。
当然,这一情形肯定会发生改变。在未来,软件平台将独立地启动这些调整。例如:如果测量数据是朝着特定的方向偏移,该系统会按照智能软件模块的规定,指示机器人改变焊接参数,如焊接电流或电极力。这完全符合未来的工厂生产自我调节的要求。
PiWeb还可提供不同层面的定制报告。给操作员层面的报告,有着详尽的每个被测要素的测量结果。按照用户需求反馈不同类型报告:标准报告,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交互式报告,快速访问被测元素,详细获得测量点信息。
除了软件实力的一再突破,蔡司也在硬件自动化集成方面不断突破,譬如在模具电加工中,蔡司的DuraMax 车间型坐标测量机就能无缝集成到产线,实现自动化检测。无需额外外罩或空调,无需压缩空气,可以无缝集成到自动物流与信息流中,令检测真正从实验室走向车间,实现在线实时检测。无需硬件改动,通过自动编程即可快速适应产品变化。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