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商务部有关人士证实,2014年9月初,反垄断局副局长郑文带队赴上海就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半导体、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
种种迹象显示,反垄断的大棒似乎即将挥向医疗器械行业。
据商务部有关人士证实,2014年9月初,反垄断局副局长郑文带队赴上海就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半导体、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
在外界看来,继软件、汽车行业之后,医疗器械又将成为反垄断的“重灾区”。
尽管外资医疗器械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独高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由此判定其涉嫌价格垄断尚缺乏相关证据,而国内潜规则盛行的多重销售环节也使得产品的价格层层加码,这一点内资和外资企业概莫能外。
反垄断调研撼动外资企业
反垄断风暴正在席卷各个行业。
软件、汽车行业已经首当其中,高通、微软的反垄断调查尚未最终落槌,就在8月底,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日立、三菱电机等12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处以12.35亿元罚款,而在国家反垄断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宝马、奔驰、奥迪、捷豹路虎等车企纷纷下调了整车销售指导价和零配件价格。
也正是在这个风口浪尖,有关部门对医疗器械行业的调研引发诸多猜测。“在操纵产品价格上,外资产品在很多领域应该说都有嫌疑,汽车是一例,医疗器械等领域也不例外。”资深医疗行业咨询师刘宇刚说。他举例,iPhone 6 在国内发售的价格超过4000元,远远高于国外发售的199美元、299美元,这其中就有垄断嫌疑。
实际上,对医疗器械的反垄断调查早已开始,2013年8月,强生公司因涉嫌垄断医疗产品价格,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定向经销商北京锐邦涌和科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邦公司”)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53万元,拉开了外资医疗器械公司支付反垄断罚单的序幕。
在该案例中,强生公司与锐邦公司签订协议,要求后者不得以低于强生公司规定的最低价格出售缝线类产品。而锐邦公司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的强生医用缝线销售招标中违反此规定中标,强生公司遂取消了该公司在阜外医院、整形医院的经销权。
“利用市场主导地位,剥夺了购买者的选择权,这是垄断的一个特征。”刘宇刚介绍,这起案件被称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内首起“纵向垄断案”。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2013年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分析报告指出,过去12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2 年的170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2年间增长了近9.4倍。估算2013年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1.19%。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928家,但国内企业规模小,市场分散。2013 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 左右。
据行业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大型医疗设备的市场主要由被称之为“GPS”的三家外资医疗器械企业所占领,分别为通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
一方面在市场中外资独大,而另一方面,政府高层对国产品牌的“青睐”也不时表露,2014年5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公司,还来回推了一下该公司生产的X光机,称赞该设备“像小推车一样轻巧灵便”。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成立短短3年内已有10个产品进入市场,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产品线覆盖全线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公司。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参观中表示,现在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
结合中国高层的态度和有关部门的调研,外资医疗设备厂商的恐慌并非没有理由。一位业内人士就透露,一家GPS企业的老总已经向全体员工发了Email,一来给员工打气,二来向员工保证该公司在中国并没有涉嫌垄断。
外资产品国内市场价格独高
“与国内产品相比,外资医疗器械价格差距非常明显。”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骆燮龙介绍。他表示,医疗器械产品需要机电一体化,外资在技术上创新能力大大高于国内。
一位业内人士拿影像产品举例指出,外资品牌的价格一般比国内产品的价格高70%以上。比如国内的产品报价300万元,外资产品价格就需要在500万元以上。
鱼跃医疗(29.06, 0.00, 0.00%)副总经理陈坚表示,在X光机等一些产品上,外资医疗品牌价格高峰时曾经是国内产品价格的1~1.5倍,但是随着国内厂商同类产品的生产能力提升,外资品牌价格也开始大幅下降,“关键是你能不能生产替代性产品。”
陈坚表示,国内产品与外资产品的差距还表现在稳定性上。比如影像类产品,国产的使用几个月就需要维修,外资可能使用几年也能保持稳定。
这也使得外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高定价上有恃无恐,除了高于国产产品,其定价也往往大幅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骆燮龙举例,螺旋CT产品,如果在国际市场报价150万美元,在国内市场报价往往要200万~250万美元。
“主管部门也曾考虑为医疗器械规定销售价格,但是很难施行。”骆燮龙表示,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可以把产品拆开,单卖配件,控制起来难度很大。
据业内人士介绍,外资医疗器械在很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除了大型设备外,外资医疗器械产品还在很多耗材上占据主导地位。在血糖产品上,罗氏、强生和雅培公司仍然占据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医院用终端耗材上,外资产品在骨科产品、心脏支架、高级辅料等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
“不过,国内企业经过这些年的追赶,在一些领域已经能逐步生产和外资竞争的中端产品。”陈坚认为,“可能比起反垄断,国家更应该制定鼓励政策推动大医院采购国产产品。”韩国的医疗器械这些年在国际市场发展速度快,就得益于国内产业政策推动,而韩国大医院也乐于采购国产货。
潜规则带来的成本加码
“虽然外资医疗器械价格远高于国内产品,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是这方面并没有像高档汽车那样离谱,是否存在垄断还要仔细调研才能确定。”骆燮龙评论。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外资产品进入中国,首先要交一笔不低的税费。以康复类医疗器械为例,其中包括4%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如果是急需物品,可以免关税,但是增值税还是照单全收。只有科研用医疗器材,才可以全部免税。
这就为外资医疗器械进入中国市场增加了一项较高的成本,此外,据业内人士介绍,外资产品的注册成本也比较高。但是,这两项费用和国内销售渠道上层层环节的加码需要比起来,都显得杯水车薪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是目前医院采购的一种高端设备。一位从事该设备有关行业的人士表示,目前通用、西门子、飞利浦三大巨头控制着国内DSA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就他了解,一款三大厂商生产的DSA国内到岸价70多万美元(约合人民币不到500万元),这一价格和国际市场相去无几,但是最终卖给终端医院,售价超过1200万元人民币,主要是中间的经销环节抬高了价格。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会长、康复之家医疗器械连锁机构董事长柏煜认为,外资医疗器械价格高的原因主要是三个,第一流通环节太多,层层加价,层层纳税;第二,医院盲目攀比,越高端的产品越受欢迎,过度强调先进性;第三,器械采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太多,成了灰色交易的温床,大幅度推高了产品价格。
一位欧洲生化仪器品牌的经销商就以酶标仪为例指出,如果销售给医院检验科,价格会比销售给大学等科研机构高出30%,原因是销售环节多,灰色交易关系方也多。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环节,不像国外那么透明,层层的销售渠道附加了相当大的产品成本。”北京市医疗器械商业协会的一位人士指出,无论外资中资的医疗器械产品,都无法避免由于潜规则而带来的成本翻倍。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