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重点行业节能途径与措施(一)

        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行业,大力推进结构节能,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向上下游一体化、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方向集中,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大力提升行业能源利用水平,继续加强重大节能技术创新和示范,加大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推广力度,加快重大节能标准制定,确保实现“十二五”行业节能目标。


(一)钢铁行业
        以工序优化和二次能源回收为重点,提高物料、燃料的品质,提高高炉喷煤比和球团矿使用比例,加大废钢回收和综合利用,降低铁钢比。大力发展绿色钢材产品,有效控制钢铁产量增长,淘汰90 平方米以下烧结机、400 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炭化室高度小于4.3 米(捣固焦炉3.8米)常规机焦炉、6300 千伏安及以下铁合金矿热电炉、3000 千伏安以下铁合金半封闭直流电炉和精炼电炉。加大能源高效回收、转换和利用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二次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全面推广焦炉干熄焦、转炉煤气干法除尘、高炉煤气干法除尘、煤调湿、连铸坯热装热送、转炉负能炼钢等技术;重点推广烧结球团低温废气余热利用、钢材在线热处理等技术;示范推广上升管余热回收利用、脱湿鼓风、利用焦炉消纳废弃塑料和废轮胎等技术;研发推广高温钢渣铁渣显热回收利用技术、直接还原铁生产工艺等;加快电机系统节电技术、节能变压器的应用。到2015 年,转炉负能炼钢、脱湿鼓风、烧结余热发电、煤调湿等技术的应用比例分别达到65%、20%、40%和50%。

 

钢铁行业主要工序能耗及能源利用效率目标
•  焦化:到2015 年,能耗达到国家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的企业数量占比达60%。
•  烧结:到2015 年,能耗达到国家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的企业数量占比达15%。
•  高炉:到2015 年,能耗达到国家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的企业数量占比达15%。
•  电炉:到2015 年,能耗达到国家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的企业数量占比达65%。
•  二次能源综合利用:大中型钢铁企业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50%以上、利用副产二次能源的自发电比例达到全部用电量的50%以上。

 

(二)有色金属行业
        大力发展铜、铝深加工产品和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和再生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严格控制电解铝新增产能,引导电解铝生产向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淘汰100 千安及以下电解铝预焙槽,密闭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和烧结锅、烧结盘、简易高炉、烧结—鼓风炉、未配套制酸及尾气吸收系统的烧结机等炼铅工艺及设备。
       以电解铝、氧化铝、铜、铅、锌、镁等产品生产过程节能为重点,全面推广有色金属冶炼烟气余热发电、铜材料短流程生产、金属矿山高效选矿等技术和高效节能采矿、选矿设备;重点推广新型结构铝电解槽、低温高效铝电解、电解铝液合金化成形加工技术、氧气底吹熔炼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研发推广闪速炼铅工艺等。


有色金属行业重点产品节能措施与目标

•  电解铝:推广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新型导流结构铝电解槽、高阳极电流密度超大型铝电解槽,到2015 年,新型结构铝电解槽普及率达到80%以上。
•  氧化铝:推广低品位铝土矿高效节能生产氧化铝技术、拜耳法高浓度溶出浆液高效分离技术、串联法生产氧化铝工艺技术等。
•  铜冶炼:研发推广氧气底吹炉连续炼铜、闪速炉短流程一步炼铜等技术。
•  铅锌冶炼:加快短流程连续炼铅节能技术、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工艺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到2015 年,氧气底吹(顶吹)先进工艺占铅冶炼总产能的比重达到80%。
•  镁冶炼:以焦炉煤气、半焦煤气、发生炉煤气、天然气或水煤浆等清洁能源为燃料,全面改造落后的镁冶炼生产工艺,支持内电阻加热硅热法还原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蓄热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DividePage:NextPage]


(三)石化行业
        以提高石化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聚碳酸酯、聚甲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高性能聚四氟乙烯、丁基橡胶、乙丙橡胶、异戊橡胶等高端或专用石化产品,加强可再生树脂的研发和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努力增加节能环保型丁苯橡胶、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的新产品、新牌号,积极推进节能型溶聚丁苯橡胶的应用。
        全面推广大型乙烯裂解炉等技术;重点推广裂解炉空气预热、优化换热流程、优化中段回流取热比、中低温余热利用、渗透汽化膜分离、气分装置深度热联合、高效加热炉、高效换热器等技术和装备;示范推广透平压缩机组优化控制技术、燃气轮机和裂解炉集成技术等;研发推广乙烯裂解炉温度与负荷先进控制技术、C2 加氢反应过程优化运行技术等。

石化行业重点产品节能措施

•  乙烯:优化原料结构,推动原料的轻质化,支持乙烯生产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实现生产系统能量的优化利用,到2015 年,乙烯综合能耗降至857 千克标准煤/吨。
•  芳烃:优化操作流程,实现蒸汽能级的合理利用。通过降低加热炉有效负荷、提高加热炉热效率等措施,降低加热炉燃料消耗量。推广新型高效催化剂(吸附剂),提高装置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  合成材料及单体:对聚乙烯、聚丙烯、己内酰胺、丙烯腈、乙二醇等生产装置,开展针对性的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蒸汽、水、原料的消耗量,提高装置能效水平。研发和生产节能环保型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新产品、新牌号。

 

(四)化工行业
         以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和传统煤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合理控制其新增产能。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型合成氨装置,汞法烧碱、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未采用节能措施(扩张阳极、改性隔膜等)的普通金属阳极隔膜法烧碱生产装置,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电石炉和10 万吨以下的硫铁矿制酸和硫磺制酸装置(边远地区除外)。大力发展功能膜材料、先进储能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环保及节能型涂料等高端化学品和电子级含氟精细化学品、新型催化材料、高性能环保型水处理剂等专用化学品。推进化肥、甲醇、电石等资源型产品生产向原料产地集中。组织实施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全面评价并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新途径。提高新材料国内保障能力和化工行业精细化率,到2015 年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达到50%。
       全面推广先进煤气化、先进整流、液体烧碱蒸发、蒸氨废液闪法回收蒸汽等技术以及新型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滑式高压氯气压缩机、新型电石炉等装备;重点推广氯化氢合成余热副产中高压蒸汽、真空蒸馏、干法加灰、黄磷烟气回收利用、电石炉尾气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推广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电解、节能型干铵炉、无机化工生产过程中低温余热回收利用
等。


化工行业重点产品节能措施与目标
合成氨:优化原料结构,实现制氨原料的多元化,支持氮肥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加快大型粉煤制合成氨等成套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到2015 年,合成氨综合能耗降至1350 千克标准煤/吨。
烧碱:推动离子膜法烧碱用膜国产化,支持采用新型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进行烧碱装置节能改造,到2015 年,烧碱(离子膜法30%)综合能耗降至330 千克标准煤/吨。
纯碱: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重质纯碱和干燥氯化铵的产能比例,鼓励大中型企业采用热电结合、蒸汽多级利用措施,提高热能的利用效率,到2015 年,纯碱综合能耗降至320 千克标准煤/吨。
电石:推动电石行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向资源和能源产地集中,促进产业布局结构合理化发展,加快内燃炉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到2015 年,电石综合能耗降至1050 千克标准煤/吨。
黄磷:加强尾气回收利用,推广深度净化、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碳一化学品、干法除尘替代湿法除尘技术,加强熔融磷渣热能及渣综合利用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

 

[DividePage:NextPage]

(五)建材行业
        以水泥、平板玻璃和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制品等水泥基材料制品和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等节能型建材产品以及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烧结空心制品和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等轻质隔热墙体材料。淘汰直径3.0 米及以下的水泥机械化立窑和直径3.0 米以下球磨机(西部省份的边远地区除外)、平拉工艺平板玻璃生产线(含格法)等落后工艺设备,对综合能耗不达标的水泥熟料生产线、水泥粉磨站以及普通浮法玻璃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对技术改造仍不能达标的,限期关停。

        推广玻璃窑余热综合利用、全氧燃烧、配合料高温预分解等技术,以及陶瓷干法制粉、一次烧成等工艺;重点推广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立磨、辊压机、变频调速及可燃废弃物利用等技术和设备;示范推广高固气比水泥悬浮煅烧工艺以及烧结砖隧道窑余热利用、窑炉风机节能变频等技术。
建材行业重点产品节能措施与目标

•  水泥:大力发展生态水泥及水泥深加工产品,继续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开展以粉磨节电为重点的设备节能改造。到2015 年,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提高到65%以上。
平板玻璃:加快发展玻璃深加工,提高玻璃深加工率,推广原料优化、玻璃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到2015 年,玻璃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
建筑卫生陶瓷:推广瓷砖薄型化和洁具轻型化技术,提升大型化、智能化、节能化生产装备的使用率。
墙体材料:推广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余热发电技术和烧结砖内燃工艺,提升墙体材料能效水平,大力发展承重类新型墙体材料,替代粘土实心砖,到2015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比重达到65%以上。

 

相关阅读: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全文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