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能源的匮乏加上能源的利用率低,使能源危机更加严重,因此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大能源的利用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智能仪表”在这方面贡献很大。在电表及燃气表等仪表上增加高级通信功能,除自动读取数值外,还可实现多种服务——这种“智能仪表”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事仪表用半导体产品的企业也开始采取具体措施。从事仪表用计测IC及通信用IC业务的美国德州仪器(TI)就是其中一家。
日前,RFID网站记者采访了德州仪器统管全球智能仪表业务的半导体部门先进嵌入式控制市场营销总经理Emmanuel Sambuis。以下为采访记录:
——贵公司为何要成立与智能仪表有关的新业务部门?
Sambuis:智能电网市场正在全球不断扩大。其中,在仪表上增加高级通信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受关注。原来在读取数据时大多是每月一次,而增加高级通信功能后,便可每天一次或每小时一次地、更频繁地进行读取。这样就能细致地掌握能源的使用情况,有助于能源的有效利用。
参与标准化活动
我们明确了积极参与该市场的方针。因此,去年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与仪表相关的新业务部门“Metering Business Unit”。目的是向客户提供MCU及无线通信用IC等与智能仪表相关的综合解决方案。除了电力企业之外,还向自来水及燃气企业提供解决据方案。
要想开展与智能电网及智能仪表相关的产品业务,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直在全球主要地区参与制定智能电网的标准化活动。比如,在美国为NIST,在中国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CEPRI),我们为这些单位的业务提供了协助。智能电网要求的性能指标因地区不同而异。因此,按照各地区的需求进行定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将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Sambuis:我们面向智能仪表市场准备了三大类产品。分别是硬件、软件及支持服务。首先是硬件,涉及面向仪表厂商的半导体解决方案等。软件则包括通信用软件。而且还将在客户使用这些产品时提供技术支持及开发工具。
我们的平台,其优势就在于包括全部所需要的要素,不仅有计测用SoC、应用处理器、室内通信用无线IC、宽带通信用无线IC、电线通信用IC、无线标签等。就电表种类而言,可支持单相及三相等所有类型。比如,我们将向计测应用提供微控制器“MSP430”等。对于仪表计量时A-D转换器的分辨率,目前市场要求达到16bit以上。因此,我们还将以支持高分辨率为卖点。
——在无线通信方面,贵公司将致力于哪种方式?
Sambuis:美国的HAN(Home Area Networks,家庭局域网)将“ZigBee”定位于标准方式。原因是NIST在HAN标准规格中将ZigBee Smart Energy规定为标准无线方式。此外,在欧洲,使用868MHz频带的“Wireless M-Bus”最有影响力。其他的还有IEEE802正在制定规格的“802.
其中,在ZigBee方面,我们正在提供基于现有ZigBee Pro规格的产品。另外,新一代版本“ZigBee IP”最近也将亮相。该版本虽然与现行版本一样,物理层/MAC层都使用IEEE802.15.4-2006,但却能够在高级高级协议栈上运行TCP /IP,支持“6LowPAN(IPv6 over Low powe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的适配层,以及新的网格路由协议。ZigBee IP可执行智能电网使用的“ZigBee Smart Energy 2.0(SE2.0)”应用规范。美国的电力企业大多希望采用SE 2.0,该规格可满足这一要求。
ZigBee IP软件堆栈的相互兼容性测试将在2010年1月~6月展开。在ZigBee IP上配备SE2.0规范的产品,其相互兼容性试验也预定在2010年3月~10月实施。
另外,IEEE802.
此外,我们还对电力线通信充满期待。电线通信目前有IEC61334、PRIME及HomePlug Powerline Alliance等规格。由于电力线通信使用的频率因地区而异,因此还需要准备多种不同的产品。
——是否会在日本开展业务?
Sambuis:目前正在与日本的电力企业及仪表厂商进行接触。因为这些电力企业也对构筑新的基础设施颇感兴趣。无论是这些企业面向日本市场制造的产品,还是面向海外市场制造的产品,我们都能为其提供平台。今后打算根据客户重视的市场提供最佳产品。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