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长远规划战略转型 大力发展我国工程机械行业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在产能规模、经济实力、产品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在国际市场上高歌猛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淀了自主创新能力弱、基础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高端产品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问题。

  2006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期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

  徐工、柳工、厦工、山推与三一等企业在“世界工程机械50强”中排名不断提升,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型企业集团还比较少,竞争力比较弱,市场占有率也比较少。

  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制造业时,世界各国政府及企业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力争进一步强壮自身,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2009年初我国国务院原则通过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目标更加集中,重点更加突出,任务更加明确,措施更具针对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服务体系的日渐完善,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但是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为多,欧美等国家高端产品市场虽然有柳工等企业的品牌产品进入,但为数甚少。相比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著名工程机械制造商,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提升空间较大。

  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在工程机械的精细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等方面要高出我们许多。就是韩国等第二梯队国家的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似乎也要高出我们一筹。

  在从满足内需到跨人国际市场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由一般意义上的加工制造转向更多地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机械产品。调整振兴规划鼓励企业着眼前沿领域,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现阶段,很多大型设备关键技术实际上还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国家通过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减增值税提高关键设备的进口,从政策上加大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发达国家的一些主要制造企业每年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专利技术贡献率要远远大于其一般意义上的加工制造。就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国内外市场而言也具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可以加大集成创新方面的工作力度,更多地生产共性技术,加强专利产品的研发与保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努力建设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即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客户建立共同的创新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一大批创新性人才,促进工程机械制造业持续发展。“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振兴规划为更好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使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更加接近市场需求,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一项双赢的措施。

  提高基础工艺水平

  由于产品可靠性在某种程度上还未得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认可,我国工程机械在欧美国家市场占有量很小,尤其是高端产品市场。 

  “我国产品与欧美发达国家在性能等方面差距并不大,主要差距还在可靠性和技术细节上”。我国主机生产厂商的主要技术研发人员在不同的场合重复着这样的论调。

  其实在外观设计、操纵舒适性、零部件匹配、加工制造精细性等方面,我国工程机械产品与国外先进产品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究其原委,生产企业还是不能将产品质量意识落实到生产环节,在每道工序上严把产品质量关。生产过程中微机管理、智能化制造引进不够也是制约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

  “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培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就是要求企业通过生产管理的改进和员工质量意识的提高,提高产品生产一致性,增加产品附加值。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要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和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通过整体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基础配套件企业要尽快掌握关键材料的制造技术和关键部件加工技术,提高基础工艺水平,为主机安装国产“配套”产品。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blueai.net.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